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kphacidae),是我国及许多亚洲国家稻区的主要害虫。目前,防治褐飞虱的主要方法是化学防治。但是,长时间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害虫产生抗药性等问题。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近年来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确定、基因敲除、抗癌症和病毒病药物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也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论文选取了4个褐飞虱生理活动相关基因作为靶标基因。基于RNAi技术构建了RNA干扰载体并转化水稻,获得了4种能分别表达各自靶标dsRNA的转基因植株。其中,2个靶标基因是褐飞虱蔗糖酶基因(命名为145、282),2个是蔗糖转运子基因(命名为303、246)。本论文采用玉米泛素启动子(Zea may polyubiquitin-1promoter, ZmUbi)指导dsRNA表达,用抗草甘膦基因G10evo(5-烯酮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作为筛选标记,构建dsRNA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的方法将表达载体分别转化粳稻品种“秀水134”,获得了表达各自靶标基因dsRNA的抗草甘膦转基因水稻。在T0代转基因植株(145基因17株、282基因15株、303基因15株、246基因13株)的褐飞虱生物活性测定中,实验组褐飞虱数量与对照组并没有明显差异。虽然虫体死亡或数量减少,但大多为接虫时的机械损伤或褐飞虱逃逸所致,转基因植株相较对照组并没有表现出褐飞虱抗性。在T0代145、282、303、246转基因植株中,每个基因选取7个株系的种子进行发芽,并在水稻5叶期喷施200倍的草甘膦筛选阳性转基因植株。用Northern Blot的方法对阳性植株的ds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每个基因中均有dsRNA表达量较高的株系存在(145基因为4、7号,282基因为1、3、7号,303基因为4、6号,246基因为2、5、7号)。根据Northern Blot的结果,每个基因选取3个dsRNA表达量最高的株系进行褐飞虱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发现,转基因水稻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褐飞虱抗性。对转基因水稻T1代植株进行Northern Blot实验,发现T1代植株可以表达靶标基因的dsRNA。这说明转基因水稻表达dsRNA这一性状能稳定地遗传至T1代,但是转基因水稻T0和T1代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褐飞虱抗性,这可能是由于植株内dsRNA浓度太低、摄取过程中dsRNA被降解或无法运输至靶标位点、有其他基因代替被降解的靶标基因发挥作用等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