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针对该地区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的特点,探究合理的施肥和覆膜方式对旱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山西省洪洞县刘家垣镇东梁村长期定位试验平台(2012~2019),采集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物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减氮覆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SOM)及其各组分:颗粒有机质(POM)、轻组有机质(LFOM)、重组有机质(HFOM)和矿质
【基金项目】
:
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9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针对该地区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的特点,探究合理的施肥和覆膜方式对旱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山西省洪洞县刘家垣镇东梁村长期定位试验平台(2012~2019),采集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物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减氮覆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SOM)及其各组分:颗粒有机质(POM)、轻组有机质(LFOM)、重组有机质(HFOM)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OM)的影响;采用湿筛与密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减氮覆膜措施对水稳性团聚体及粉黏粒组分的组成及其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特征,以及对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中各物理组分保护机制差异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减氮覆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和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从而为阐明旱地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农户施肥模式(FP)、减氮测控施肥模式(MF)、减氮测控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和减氮测控施肥+平膜穴播模式(FH)4种不同减氮覆膜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减氮覆膜措施对旱地土壤各有机质组分具有显著影响。与FP处理相比,FH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提高了8.44%,而MF处理显著降低了SOC含量,降低了12.15%;且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全氮(TN)含量,降幅为21.7%~25.47%。综上,FH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与FP处理相比,FH处理显著提高了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储量,增幅分别为8.78%和7.32%。而RF处理显著降低了重组有机碳(HF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储量,降幅分别为36.98%和15.3%。结合敏感性指数(SI)分析发现,POC组分是反映旱地SOC长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2)同FP处理相比,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2 mm和0.25~2 mm)的分布比例,而伴随着水稳性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粒组分(<0.053 mm)分布比例的降低。且总体来看,MF处理显著提高了R0.25、MWD和GWD值,但是均显著降低了土壤PAD、ELT值,因此,MF处理下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较好。FH处理较MF处理显著提高了各大小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TN)含量,增幅分别为13.89%~17.54%和22.95%~37.21%。SOC及TN主要固存在0.25~2 mm团聚体内(占50%左右),而<0.053 mm组分固存最少(<5%)。(3)不同减氮覆膜措施对土壤大团聚体、微团聚体中各物理组分有机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同FP处理相比,FH处理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中细颗粒有机碳(M-f POC)、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M-iPOC)以及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MOC)储量,增幅分别为64.00%、98.39%和6.16%。且FH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微团聚体内的颗粒有机碳(m-iPOC)储量,增幅达17.48%。综上,iPOC组分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存起到关键的作用。结合线性回归发现,小麦产量与M-iPOC、M-MOC储量以及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尤其与M-iPOC的关系最为密切。(4)通过设置三种温度的恒温培养试验(15℃、25℃和35℃),我们均发现在培养初期(0~7 d),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碳矿化速率逐渐减慢,后期(35~42 d)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此外,SOC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温度下,15℃时MF处理的SOC矿化速率最快和累积矿化量最高(1.28 g kg-1d-1)。25℃和35℃时均为FH处理的SOC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最高(分别为2.06和2.66 g kg-1d-1))。此外,Q10(15~25℃)总体高于Q10(25~35℃),且FH处理下SOC矿化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高。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旱地长期进行减氮覆膜措施可以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提供土壤有机碳含量,POC组分对不同减氮覆膜措施的响应最灵敏,且该区域旱地土壤土壤有机碳主要固存于大团聚体中iPOC组分中。减氮测控施肥+平膜穴播处理(FH),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比,加强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从而提高土壤质量。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危机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因而我们急需寻求可再生生物质能源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高粱秸秆作为一种木质纤维素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可生产液体燃料乙醇和气体燃料甲烷等生物能源。本文以高粱秸秆为原料,研究复合菌系MC1预处理对其乙醇—甲烷一体化转化的影响,为高粱秸秆能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预处理不同时间MC1对高粱秸
枝条堆肥腐熟剂是由多种经高温驯化具有木质素、纤维素降解功能的微生物构成的复合菌剂,具有促进堆肥速率、提高堆肥品质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研究主要以枝条堆肥腐熟剂研究为对象,分别对腐熟剂的发酵工艺、木质素、纤维素降解能力、堆肥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在发酵工艺的研究中,使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有效活菌数、漆酶(Lac)、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活力为筛选指标,对该腐
虫食特征是植食性昆虫取食叶片程度的量化指标,本文通过虫食状类型频率、虫食率和虫害指数来表征虫食特征。在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中,虫食特征可能受到毛竹扩张的影响。以3种毛竹不同扩张程度样地(未扩张样地、轻度扩张样地、重度扩张样地)中优势种鹿角杜鹃为研究对象,探讨毛竹扩张过程对鹿角杜鹃叶片虫食特征的影响,为植物-昆虫互作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虫食状频率、虫食率和虫害指数在样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实现了林业安全、生态、智能科学与和谐发展,并通过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构建,推进了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作为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智慧林业融合了各项先进信息技术,发挥了自身优势,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变革,促进了林业生态化和智慧化发展。基层林业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针对智慧林业在基层林
为了实现减轻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缓减环境负荷的同时,又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三种不同有机(腐殖酸、有机肥、菌肥、)替代化肥和农户施肥(根据农民经验施肥),与叶面喷硒相结合,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千粒重和穗粒数)、营养品质(粗蛋白质,还原性糖、可溶性糖、淀粉、总黄酮)、营养元素(氮、磷、钾和硒)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种有机替代肥和农户施肥配施叶面硒肥可以增加冬小麦千粒重和穗粒
植物源农药是绿色新农药创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取海南省40种热带植物资源,以抑菌、杀虫、杀线虫活性为导向,筛选出具有高效农用生物活性的植物资源。实验结果表明,山椒子提取物具有高效的农用生物活性,特别是对植物病原菌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广谱抑制活性,对香蕉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火龙果软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59.31μg/m L、100.84μg/m L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槟榔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对红脉穗螟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由于红脉穗螟幼虫蛀食槟榔果和花苞,并藏匿在其构筑的隧道中生长发育,且成虫主要隐蔽在高大的槟榔树叶片背面,致使化学药剂很难达到预期防治的效果,长期使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对槟榔果的质量产生影响。本文研究槟榔花挥发物对红脉穗螟行为的影响,筛选出对红脉穗螟具
锑(Sb)是一种与砷(As)同主族的类金属元素,但其所受关注很少。Sb是广泛分布于土壤的有害物质,应用于各种工业产品中,Sb的常年开采和广泛应用经过岩石风化和土壤径流等自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土壤中的活性因子差异大,可对Sb的化学行为、生物有效性和环境效应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开展了 Sb(Ⅲ)在不同理化性质土壤上的氧化固定动力学实验,构建Sb的氧化-稳定化动力学模型,拟合
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了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化肥的损失,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田间试验,探究100%化肥(HF)、10%生物有机肥氮替代化肥(SF1)、30%生物有机肥氮替代化肥(SF2)、50%生物有机肥氮替代化肥(SF3)4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对旱地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分布、水肥利用效率、
目前,世界各地农业环境正受到兽药抗生素的污染。含有兽用抗生素的畜禽粪便常被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于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残留可能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土霉素是畜禽养殖业中使用量最多的抗生素之一,其在全球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检出,随着降雨淋溶以及地表径流可能会对深层土壤,甚至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危害。为了揭示土霉素在土壤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对其在土壤中的吸附及迁移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