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在短短的41年中完成了六部完整的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她的小说虽然题材有限,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乡村中上层阶级的生活。
国内外对简·奥斯丁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叙事手法、讽刺艺术、婚恋观、女性意识等。近些年,许多评论家更是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其作品。1939年D.W.哈丁在《有节制的憎恶》一文中首次注意到奥斯丁小说中存在的灰姑娘元素。正是其作品的灰姑娘似的欢乐结局使评论界一直对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存在质疑。本文作者旨在结合女性主义批评和原型批评对奥斯丁小说所共有的灰姑娘原型进行解读。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本文的研究视角聚焦在奥斯丁小说中的男性人物上。
以童话《灰姑娘》中出现的男性人物--灰姑娘的父亲、国王和男性追求者为原型,本文对奥斯丁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归类分析,探讨了童话中人物与小说中人物的异同之处,及这种异同所反应的深层文化底蕴,并通过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态度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女主人公的纵容冷漠的父亲同灰姑娘的父亲一样在她们的生活中名存实亡,奥斯丁笔下缺失的父亲形象可以说是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传统社会对男性人物界定的共同结果。国王--男主人公的权威父亲作为社会体系的代表,是男主人金钱和地位的保证。王子型的男性追求者是奥斯丁眼中的理想男性,而他们的竞争者是失败的社会体系的代表,但是他们在促进男女主人公认清个人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尤其年轻一辈在挑选妻子时的标准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奥斯丁在讲述男女主人公寻找真爱的故事中表露了她的女性主义意识。首先,奥斯丁对女主人公美丽外表的淡化及对基于美貌的爱情的讽刺,挑战了传统的男性审美需求;其次,奥斯丁在作品中塑造不完美女性,质疑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最后,男女主人公缔结的美满婚姻是基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同灰姑娘的婚姻有着质的区别,女主人公在爱情中追求与男主人公的平等及男主人公对这种平等的接受认可充分体现了奥斯丁女性意识的萌芽。
奥斯丁小说的童话结局表面上看是对男性权威的屈服,实际上小说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方面对灰姑娘原型的突破更好的说明了奥斯丁的女性意识的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