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有赖于完善的制度安排,独立审计制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一种资本市场的控制机制,其目的在于介入资金提供者与资本需求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两者之间的财务信息的非对称性,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CPA独立性的保持无疑是独立审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审计质量的核心特征之一(专业胜任能力是另一核心特征)。SEC与AICPA之间爆发的“独立战争”以及随后发生的“安然事件”都越发凸现独立性危机对CPA行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自美国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之后,针对审计独立性的法律法规逐一出笼,至安然事件曝光后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达到顶峰。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鉴于CPA独立性的极端重要性,笔者试图通过两大事件提出问题,并通过本质剖析→我国独立性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规范与治理这一思路来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加以阐述。
1.引言“安然事件”使得CPA独立性问题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而事实上,在此之前SEC和AICPA之间的“独立战争”已经使得早己为社会公众所质疑的独立性问题闹得沸沸扬扬。SEC与AICPA之间争论聚集于非审计业务对独立性的影响和“披露法”能否奏效两点。而非审计业务与审计业务的兼容性和由此带来的经济依赖关系、事务所与被审客户之间的“人事结合”则成为社会公众对安达信进行口诛笔伐的依据。一时间,投资者与其他社会公众针对CPA独立性的质疑使得CPA行业的信誉度和荣誉感丧失殆尽。独立性之所以被如此看重,源于它关系到公众利益的保护,只有通过独立性规则的确立,才能使CPA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和提高CPA正直和客观的品质。文献溯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晰地把握CPA独立性认识的历史脉络。
2.审计独立性含义辨析有助于我们多视角地认知独立性的涵义与性质,从而体现当前对审计独立性的认知高度。形式独立与实质独立的内在关系的发展演变也揭示了独立性认知的深化过程。
3.我国审计独立性问题源于特殊的经济制度背景。笔者拟分别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和执业实践三个角度来探讨我国独立性缺失的现状:(1)会计师组织体制的转变(脱钩改制)只是从形式上改善了独立性水平,其深层的经济依赖所造成的实质独立并未得到有效改善;(2)审计人员自身的独立性并不会因为事务所组织体制的转变而迅速改善;(3)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失衡的审计委托关系也会给审计人员在执业中的独立性带来损害。以上独立性缺失的现状给我国的审计市场带来如行业垄断、价格竞争、人才流失以及佣金盛行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会阻碍审计市场的发展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4.针对独立性的规范问题,以美国为例,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严重的制度缺陷,尤其是独立董事在制度安排上的失当,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加以治理。非审计业务对独立性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竞相探讨的热点,尽管得出的结论是非审计业务并不会对独立性造成实质性影响,甚至于可以增进独立性,但严峻的现实是,社会公众对CPA形式独立的质疑使事务所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分拆。CPA行业监管成为SEC和AICPA角逐的焦点,在“安然事件”之后,CPA行业自律最终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独立监管,SOX法案对此问题进行了详尽规定。另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文化对于独立性缺失的治理具有精神层面的巨大作用。
5.我国CPA独立性缺失产生于特殊的制度背景。《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我国事务所可以选取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作为其组织体制,较之有限责任制,合伙制具有诸多的优点、好处,但必须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使其优势得以体现出来。自愿性需求市场的缺失、民事法律的缺乏已成为困扰CPA独立性两大外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尝试提出具体措施加以规范。
CPA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不仅是CPA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是其赖以开拓业务的利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拥有促使CPA保持高度独立性的“经济动机”。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中国的现阶段,除监管机关(主要是中注协和证监会)竭力促使CPA保持独立性,提高胜任能力外,中国目前尚缺乏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这一严峻现实同时呼唤着同样严峻的历史使命:应该尽快建立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