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季直隶的差徭系“摊丁入亩”改革完成后衍生的加派,它大约发端于乾隆中期。差徭的产生是雇役制度异化的表现,这是由清代中后期州县财政的结构性匮乏所决定的。直隶的差徭大致有大差、杂差以及兵差三类,这些差务或摊资日差钱,由官方雇备役力,或征力日差夫。
在嘉道之际的直隶省,差徭之繁重与摊派不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数度引起道光帝以及一些高层官员的关注,一场关于改革的讨论由此展开,是为本文所探讨的“直隶差徭改革论争”。在论争中,激进派官员试图推行按亩均摊差银的制度变革,而保守派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改革方案则被最终采纳。差徭问题是由财政、吏治等方面的诸多积弊综合引发的,单纯依靠“求治人”必然无法解决。
华北青苗会组织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9世纪初。早期的青苗会只是结构松散的临时看青组织。19世纪中期以降,青苗会逐渐演变为担负村庄各项公务且结构严密的村落自治组织,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差徭。差徭的激增及其摊派方式的转变对于基层权力结构的变动、村落自治组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