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近年来,细胞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耐受作为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逐渐成为共识。最新的研究显示,色氨酸是唯一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氨基酸,其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通过催化色氨酸沿犬鸟氨酸途径降解,减低细胞微环境中的色氨酸水平而发挥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另一种色氨酸代谢酶——色氨酰tRNA合成酶(TTS)增加细胞内色氨酰-tRNA储备,对抗IDO介导的色氨酸消耗,维持细胞的活化增殖状态。之前的研究已证实,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中存在IDO的表达,并与预后密切相关。本实验主要通过BALB/c小鼠皮下注射A20细胞建立淋巴瘤动物模型,IDO抑制剂1-MT瘤旁、瘤内注射,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组织水平TTS的表达情况,及IDO抑制剂对TTS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色氨酸代谢紊乱与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关系,为临床免疫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建立淋巴瘤动物模型:4-8周BALB/c小鼠饲养与无病原条件下。随机分为三组后,将生长状态良好的A20细胞注射于小鼠的右腋背部皮下,约5×106/只,每周三次观察肿瘤生长,并与注射后20天处死小鼠,取其肿瘤组织、淋巴结及脾脏。2.采用兔抗小鼠TTS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淋巴结组织TTS表达。3.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肿瘤组织、淋巴结组织TTS表达差异。4.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17.0处理。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20细胞接种后7d于小鼠右腋背部皮下可触及肿瘤形成,直径约O.3-0.5cm,成瘤率95%以上。处死时(接种后20d)肿瘤生长最大直径约3-4cm。大体解剖可见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体表面呈结节或分叶状,无完整的结缔组织包膜,向邻近皮肤、胸壁等组织浸润,右腋下转移淋巴结常增大并融合。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中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弥漫分布,核大而深染,胞浆量较多;肿瘤转移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可见灶状浸润的肿瘤细胞团。2.TTS胞浆表达,肿瘤转移淋巴结内可见体积较大的肿瘤细胞呈灶性浸润,TTS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浸润区。肿瘤组织中可见阳性细胞弥漫分布,胞浆量丰富,染色为棕黄色或黄褐色。与正常淋巴结相比,肿瘤组织及肿瘤转移淋巴结TTS表达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小鼠淋巴结组织中存在少量TTS表达,与正常对照相比,肿瘤组及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TTS表达明显升高(P<0.001、P=0.043);与肿瘤组相比,治疗组TTS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转移淋巴结TTS表达无显著变化(P=0.69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ALB/c小鼠皮下注射5×106个A20细胞建立淋巴瘤动物模型操作简单,肿瘤成瘤率较高,并有明显的淋巴结和脾脏转移,较好的模拟了人体免疫环境下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情况,且小鼠生长状态较好,死亡率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建模方法。IDO与TTS共同参与的色氨酸代谢紊乱可能与肿瘤细胞代谢异常及肿瘤免疫耐受的诱导有关,IDO诱导的低色氨酸微环境中,TTS表达上调是肿瘤细胞对抗IDO,维持自身增殖状态的重要机制之一,有望成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