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与宫颈癌、卵巢癌并列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作为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长期持续性无孕激素拮抗的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子宫内膜癌病因之一。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transferase,COM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甲基化酶,它能将雌激素的代谢产物儿茶酚雌激素进一步转化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从而减少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作用,因此与肿瘤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COMT酶活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0年3月到201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组织25例,同期收集同地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大体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组(来自宫颈癌和子宫脱垂患者,临床和病理排除了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殖症、乳腺癌、卵巢癌等)。收集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子宫内膜癌患者及同期同地区健康对照者(临床和病理排除了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殖症、乳腺癌、卵巢癌等),外周静脉血3ml各15例,进行对照研究。建立体外反应体系,以3 ,4-二羟基苯甲酸(DBA)为底物,加入样品经甲基化反应,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终反应产物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OH-3-MBA)的浓度,将所得的峰面积转化为单位时间内样品中的产物浓度(单位为μg·ml-1·h-1),来表示样品中COMT的活性。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以x±s表示,两个独立样本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比较方差不齐的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组织样品与血液样品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6,P=0.181)。各组样品中测得的可溶性COMT(Soluble COMT,S-COMT)、膜结合性COMT(Membrane bound COMT,MB-COMT)的活性浓度值均符合正态分布。2组织样品中, S-COMT的活性要明显高于MB-COMT的活性。病例组中S-COMT的活性浓度为0.165±0.082(μg·ml-1·h-1),M-COMT的活性浓度为0.058±0.038(μg·ml-1·h-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中S-COMT的活性浓度为0.296±0.143,M-COMT的活性浓度为0.100±0.068(μg·ml-1·h-1),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织样品中,病例组S-COMT的活性(0.165±0.082)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中(0.296±0.14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中MB-COMT的活性则无明显差异(P=0.051)。4血液样品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S-COMT活性无明显差异(P=0.104)。组织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S-COMT的活性(0.296±0.143,0.165±0.082)均高于血液中S-COMT的活性(0.024±0.006,0.019±0.006),这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5病例组中,低分化(分化III级)子宫内膜癌组织的S-COMT活性要明显低于中高分化(分化I、II级)(P=0.013)。但肌层侵润深度与S-COMT的活性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1在子宫内膜组织中,COMT表达的活性形式是以S-COMT为主的。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COMT的活性要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提示COMT活性降低在子宫内膜癌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2外周血中S-COMT的活性远小于子宫内膜组织,其变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还不确定。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COMT的活性与子宫内膜癌的肌层侵润程度无明显相关。在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活性更低,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的子宫内膜癌,提示明显降低的S-COMT活性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化相关。4提高子宫内膜组织中的COMT活性可能作为一种防癌手段或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