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发生,持续扩大到最后崩溃的过程,分析负有宏观经济调控之责的日本央行——日本银行在上述过程中的失误,总结其经验教训。
日本泡沫经济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9—1987.2),经济泡沫产生。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的日元快速升值,使得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但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走出萧条,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过度恐惧,日本银行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银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是当时为止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这些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泡沫经济开始。这是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第二阶段(1987.2—1989.5),经济泡沫持续扩张。在1987年-1989年5月的27个月中,央行的长期维持2.5%低利率政策使得泡沫经济越来越严重。当时央行不加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日本央行信奉的一般经济学教科书理论,即一般物价的稳定表明没有通胀压力,而当时股价地价等资产价格的飙升,他们认为不应该是央行关注的内容。接着上日本央行担心自己的加息会引起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股灾的全球股市动荡,导致美元暴跌。当然当时的日本央行也面临着来自国内舆论和大藏省的干扰,最后就是日元兑美元汇率在1988年继续走强,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央行的加息自由度。在央行自己的判断和内外因素影响下,日银最终没有没有选择加息。这是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致命的一次失误。长期维持超低利率使得日本在泡沫经济中弥足深陷,资产价格泡沫也是越吹越大,越来越危险。
第三阶段(1989.5—1990.12),1989年5月,日本央行因为感受到了一般物价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和泡沫经济中地价过高所带来国民压力,终于决定改变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加息的进程。从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6%.,而且每次加息的幅度越来越大。这说明当时央行要刺破泡沫经济的决心。在这种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日本的股市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终于从1990年1月4号开始大幅下跌,而且跌幅越来越大。在股价泡沫崩溃中,巨额的财富短时间内蒸发殆尽。地价在央行的加息下,1990年下半年也开始下跌,1991年3月大藏省的总量控制政策对下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地价的泡沫不仅使大量财富“灰飞烟灭”,同时也使得大量投资地产的企业倒闭,使得日本的银行系统积累了巨额的不良债权。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整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以上是日本央行在在泡沫经济中所犯的第三次失误,客观的说,可能其初衷是好的,但是采取这种过于激烈的加息措施,对于经济的损害也是无以复加的。这些就是当时日银作为央行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总之,日本央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导致泡沫经济的重大失误,可以归结为两点:就是在当时,其一,僵化的思维模式;其二,缺乏灵活度的金融政策。这些经验教训对中国央行在对抗泡沫经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营的过程中,不无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