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7例颅内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法,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及随访造影结果、术后及随访病情。影像学结果由Raymond分级系统评价,临床结果由m RS评分系统评价。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平均值±标准差,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等方法分析结果。结果:入选67例颅内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男性28例(41.8%),女性39例(58.2%),男女比例1:1.4。年龄范围18-74岁,平均55.6±11.4岁。入院Hunt-Hess分级0级10例,Ⅰ级11例,Ⅱ级28例,Ⅲ级16例,Ⅳ级2例。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均值±标准差为6.0±4.9mm,瘤颈均值±标准差为5.2±3.3mm,其中34枚动脉瘤瘤颈宽度≥4mm。小型动脉瘤46枚,中型动脉瘤13枚,大型动脉瘤8枚。即刻造影结果显示55枚动脉瘤完全栓塞,8枚近全栓塞,4枚不全栓塞。支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59例患者出院后6-12月行DSA复查,56枚动脉瘤完全栓塞,2枚近全栓塞,1枚不全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未见动脉瘤复发、支架内狭窄、支架移位及载瘤动脉闭塞等。所有患者出院时行m RS评分,0分20例,1分22例,2分16例,3分5例,4分3例,5分1例。总有效率为:86.6%。患者出院后6-12月行电话、门诊及临床随访。随访61例患者,m RS评分0分48例,1分5例,2分3例,3分2例,4分2例,死亡1例。资料中共8例(11.9%)患者在术中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3.0%)术中破裂出血,2例(3.0%)术中血栓形成,4例(6.0%)严重血管痉挛。纳入患者性别,动脉瘤大小及瘤颈大小等与术后即刻栓塞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与动脉瘤大小相关,<5mm组较≥5mm组即刻栓塞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我们的研究中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后交通动脉瘤即刻完全栓塞率较其他类型支架高,短期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未见载瘤动脉闭塞等,因随访时间较短,需大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确定其长期稳定性;2.该组资料术中并发症率较高,但本组资料样本量较小,未设置与单纯支架植入及单纯弹簧圈植入的对比,尚不能明确其是否与支架相关。术中操作应轻柔、细致,并发症出现后及时处理,可望降低后遗症发生率;3.栓塞程度与动脉瘤大小相关,<5mm组完全栓塞率较≥5m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