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空洞(Air-raid Shelter)是用来防范空袭及保护地面平民的一种军事掩体,能够在战争中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意义上的防空洞最早出现在英国,由地下室、酒窖、车站等地下设施演变而来。中国的防空洞建设始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为躲避日军飞机空袭,南京、上海、北平、汉口等地开始进行系统的防空洞建设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首都内迁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重庆修建了大量的防空洞,在防范日军轰炸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然面临战争的危险,20世纪50年代曾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过防空设施建设工作,后中止。因中苏交恶,战争风险骤然增加,建设防空洞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1969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央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成立了以周恩来为组长的中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防空洞建设活动,南京地区的防空洞建设也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1969年开始的全国范围的防空洞建设运动,是在战争威胁下所开展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本文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 1969-1978年间的南京人防工事建设问题。南京的人防建设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69年至1974年,在这一时期,南京市人防工程的修筑主要依靠群众热情进行,在短时间内,通过发动群众,南京市完成了大规模的人防工事修筑。但因缺少原料、技术不成熟、缺乏安全措施、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了南京市防空洞的建设成效。第二个时期为1974年至1976年,在这一时期内,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1974年,有鉴于南京防空洞的修筑教训,南京市相关部门制定了技术规范和标准,以指导南京市人防工程的修筑。依靠相关规范和专业的施工标准,南京市人防工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这一时期,南京防空洞的建设并不顺利。第三个时期为1976年至1978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被粉碎,包括人防战线在内的各条战线得到解放和发展。在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已经更加明晰,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平战结合"的尝试。但在思想层面,则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影响,决策者对于国际形势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被严重高估,南京市人防工事的修筑也受到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影响。这一问题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样的状况才得到彻底改善,人防建设也开始进入新时期。本文的结构,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防空洞的历史。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南京人防工程建设进行考察。横向上,将中国的人防工程建设同世界各主要国家人防工程建设进行对比。在纵向上,将中国各个时期人防工程建设进行比较,进而引出南京人防工程建设这一话题。第二章为1969-1974年南京人防工程建设。前半部分主要介绍此阶段南京防空洞建设的历史背景,后半部分则着重探讨了南京防空洞建设的具体细节,以及依靠群众热情进行防空洞建设所存在的困难和阻力。第三章探讨1974-1976年南京防空洞的建设问题。在文革后期的防空洞修筑中,开始改变原先依靠群众运动的路径,改由相关部门主导进行,一改原先"杂、散、乱"的建设格局。第四章为1976年-1978年的南京防空洞建设。这一时期,南京防空洞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由于受到"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影响,南京防空洞建设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文章结尾部分,对南京防空事业的阶段性变化进行总结,并对南京地区防空洞建设的各个时期进行客观评价,希望通过对南京地区防空洞建设的考察,对新时期国防建设有所借鉴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