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纵观心理学史和哲学史,自我相关问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上世纪七十年代Rogers等首次发现,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任务总能够获得更好的记忆成绩,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现激发了人们探讨自我参照加工过程的热情。早期关于自我参照加工存在三个理论假设:精细加工、组织化加工和双加工过程理论。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人们逐渐将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引入到自我的研究中来。一些自我研究者通过脑成像技术探索自我参照加工的关联脑区。Northoff等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脑成像研究结果的元分析发现自我参照加工与皮质中线结构存在比较稳定的关联,皮质中线结构包括:内侧前额皮层(MPFC)、前扣带皮层(ACC)和后扣带皮层(PCC)。就此,研究者们开始倾向于认为自我存在一个独特性的认知结构。但是,早期关于自我参照加工的三个理论假设是基于认知加工的深度和关系编码提出来的,倾向于认为不存在一个独特的自我认知结构。两种观点的冲突再次激起人们对自我参照加工进行更深入探讨的兴趣。
在一般情况下,个体是从主体出发,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对自我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这种信息加工方式被称之为自我浸入视角。相关学者指出,自我参照加工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人类拥有超越自我中心视角的能力,通过自我抽离视角进行自我相关信息加工。在自我抽离视角参照加工中,个体像一个“观察者”一样来分析自我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假设,自我并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认知结构。不同的自我认知视角会对自我参照效应产生影响,其认知神经机制也会出现相应的差异。与此同时,鉴于自我参照加工在以往研究中表现出的诸多特殊性,本研究也对自我参照认知过程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拟通过多角度多方法来探讨自我参照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共包含三个部分。
研究一通过实验1和实验2在行为的层面探讨认知视角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自我参照实验范式,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我参照视角: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和自我抽离视角参照,考察自我认知视角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实验2同样采用自我参照实验范式,考察不同时间自我参照加工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研究二包含一项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fMRI)探讨不同视角自我参照加工的脑机制。借鉴以往自我的脑成像研究的实验控制方式,探索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和自我抽离视角参照加工的关联脑区。
研究三包含两项研究,对自我参照加工认知过程的特点进行进一步探讨。其中,实验4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索自我参照加工的时间进程特征,考察其认知加工是否能反映元认知加工的特点。实验4采用性别特征形容词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关联启动实验范式考察被试对自我相容性刺激和自我不相容刺激的认知加工的时间进程特征。在实验4的基础上,研究1从特质论的角度出发,考察自我意识与元认知能力的关系,验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研究结果发现:
(1)相对于自我浸入视角参照条件,在自我抽离视角参照加工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水平降低;相对于现在自我参照加工,过去自我参照加工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水平降低。
(2)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与自我抽离视角参照加工在脑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与腹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vMPFC/ACC)、梭状回、舌回等区域激活有关,而自我抽离视角参照加工与背内侧前额叶(dMPFC)、两侧额叶、颞叶、角回等区域激活有关。
(3)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过程中,自我不相容刺激导致FN400成分更大的振幅。这意味着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可能与元认知加工存在关联。通过元认知能力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两者之间存在关联。
依据本研究及相关研究结果,认为自我参照效应的出现可能源于自我参照加工过程中更深的情绪加工以及知觉加工,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可能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主导的心理过程,而自我抽离视角参照加工可能是一种以认知评价为主导的心理过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尝试提出自我浸入视角参照的认知加工模型,对自我参照效应及相关认知神经研究结果进行解释。该模型指出,ACC区域可能与自我关联水平的觉察有关,这种觉察更多地体现在情感体验上。ACC区域的激活会延伸到vMPFC区域,形成对知觉到的自我关联水平的元表征。ACC以及vMPFC的激活会对大脑后部的自我认知相关脑区形成调节作用。
与此同时,研究者提出自我-参照点分离水平假说。认为,在自我-参照点重合的情况下(即以此时此地的我为参照点来认识此时此地的自己),人们更倾向于按照元认知加工方式对自我相关信息进行加工,而在自我-参照点偏离的情况下(即以此时此地的我为参照点来认识彼时或彼地的自己),人们更倾向于按照客体水平的认知方式对自我相关信息进行加工。自我-参照点重合与自我-参照点分离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者可能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从自我-参照点重合到自我-参照点分离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把自我参照加工看作为一种单一的或者固定的认知加工过程。
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同时也对相关应用研究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价值。在理论上,本研究把心理健康领域中关于自我视角的研究引入到对自我参照加工的探讨中来,证实自我并非一个单一固定的认知结构,自我存在多重的认知加工回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模型,整合了相关行为研究、ERP、神经心理学以及脑成像研究结果,并对本研究及已有相关研究进行解释。本研究提出的自我-参照点分离水平假说综合了已有研究之间出现的矛盾,为多数的已有研究结果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在方法上,本研究首次使用个人相片作为实验材料有效地引起被试按照自我抽离视角进行自我参照加工。另外,本研究首次使用性别特征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有效地分离了被试对相容性刺激与不相容刺激的反应。在应用上,本研究的结果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比如自我关联记忆术开发、情绪性心理障碍治疗与预防、脑损伤病人的认知评估、智力测量等。
虽然本研究对不同视角的自我参照加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是仍然还存在大量的问题有待于以后研究的进一步解答。提出的自我浸入视角参照加工假设模型以及自我-参照点分离水平假说都有待于检验。未来研究有必要以听觉刺激作为实验材料,心理障碍患者或神经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神经心理学相关技术作为研究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自我参照加工过程进行考察,以求更清晰的认清自我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