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LiNi0.6Co0.2Mn0.2O2正极材料的回收再生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凭借着比容量高、自放电小、寿命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产品、储能、新能源汽车、军事等领域。高镍系锂离子电池LiNi0.6Co0.2Mn0.2O2(NCM622)具有廉价、低毒、高能量密度等优势,目前国内外的需求量与产量逐年增加,这势必造成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爆发式产生。大量的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将会增加环境负担,同时含有丰富的有价金属资源,为此,综合回收利用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针对传统酸浸-金属分离方法回收废旧三元正极材料过程中存在操作困难、流程长等问题,提出了酸浸-沉淀法再生三元正极材料和补锂再生及包覆改性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酸浸-沉淀法回收废旧NCM622正极材料。首先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酸浓度、还原剂添加量、固液比、浸出时间和温度对废旧NCM622材料各金属浸出率影响的规律,发现酸浸优化条件为:3 mol/L硫酸酸浓度,3 vol%的H2O2,固液比为20 g/L,温度为80oC,浸出时间为60 min,Li、Ni、Co、Mn的浸出率超过95%。然后以酸浸液为原料,采用碳酸盐沉淀-高温固相法再合成NCM622正极材料,采用XRD、SEM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煅烧温度对再生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850oC时再生材料在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173.4 mAh g-1,1 C倍率下,100圈的容量保持率为92.63%,电化学性能较优。补锂再生及包覆改性的方法回收废旧NCM622正极材料。首先采用直接补锂-煅烧法再生NCM622材料,通过ICP、XRD、SEM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补锂量对再生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补锂量为5%条件下再生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优。随后采用Li1.20Mn0.54Ni0.13Co0.13O2(LLO)表面改性的方法制备出NCM622复合材料。采用XRD、SEM、TEM、XPS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表面改性对再生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CM622@1%LLO活性材料在0.2 C倍率下放电为178.2 mAh g-1,1 C倍率下,100圈的容量保持率为98.4%。LLO改性可明显提高再生NCM62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铁路建设项目运作周期长,参与主体众多,流程环节复杂,正确把握核心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对促使项目有序推进意义重大。结合以往铁路建设实践经验和行业相关规定,铁
研究背景:口腔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微生态系统,有着特定的结构、温度、湿润度及食物残渣来源的营养物质,为口腔内所有微生物的定植与繁殖提供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当口腔唾液p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腹部脂肪CT与DEXA定量与手术及其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营养状态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比较CT与DEXA测量方法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制定诊疗计划及判
水土流失是人类所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20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浅山区是山区和平原区的过度地带,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浅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水土保持工作重点。研究浅山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实施多年后的状况,识别关键区域,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北京市浅山区沙河水库上游王家园小流域作为研究区,根据收集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
针对我国目前书评的现状,提出打造图书馆书评品牌。阐述了图书馆开展书评的优势、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创新图书馆书评工作。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事业单位领
报纸
目的 白血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型80年代以前主要是依照1976年法、美、英三国血液学家制定的FAB(French America British)分型标准,通过细胞形态学和组化染色等手段。
新课程下要使教学更为有效,目标引导课堂是教学的灵魂,因此设计并叙写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就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学目标设计与叙写的具体方
目的探讨同时进行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随机把病人分为无痛组和对照组,无痛组又分为A组(23例)麻醉后由两位医生同时进行胃镜肠锐捡查;B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三期薄层增强扫描,利用工作站对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评价。以病理结果为依据,探讨阳性转移和阴性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特点及淋巴结阳性转移的病理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