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相互间的关税开始不断降低,双边贸易流量也大大增加,同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然而,除了东盟10国以及刚刚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局部的贸易区外,东亚国家之间并没有在整体上形成正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但是近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日益增长以及区域内相互投资的急剧增加说明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加深。特别是以机械设备类产品为代表的制造业,无疑是当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然而,在这其中,也隐藏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由于中国与东亚各对象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与要素禀赋等因素上具有相似性,导致了区域内贸易冲突与摩擦不断发生,有证据显示,除美国与欧盟外,东亚正在逐渐成为对中国提起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地区,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恰恰能够减小与减弱这种冲突,本文以现存的中国和东亚机械类产品贸易为基础,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回归模型,对中国和东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是引言,主要是对中国和东亚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研究背景与目的作出说明,接着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创新性以及不足之处。其次是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介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成因、发展贡献等方面的应用。本节着重介绍产业内贸易对缓解甚至消除摩擦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部分对中国和东亚机械类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阐述了机械类产业在中国与东亚贸易中的地位,其次是产业内贸易一些相关概念的解释以及指数的计量方法,第三节分析了中国和东亚机械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本身的特征包括国家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规模差异、要素禀赋差异、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地理位置,二是国家在机械产业上的特征因素包括国家规模经济和FDI,第四节主要是实证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各因素影响的情况,紧接着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提出加强中国和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途径,主要根据回归分析做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尾,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对中国和东亚产业内贸易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对全文做出总结。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据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试图在分析过程中能够尽量客观的呈现当前东亚机械类产业内贸易的现状、特点以及当中的影响机制,并尽可能地提出相应的实际可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