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侧碰安全性的电动汽车轻量化设计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在大幅度提高人们交通便捷性的同时,对绿色生态环境、石油能源需求以及城市交通建设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电动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行驶里程问题一直是电动车不能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在同等电池容量的情况下,电动车自重越大,行驶里程越短,因此应该尽量减小电动车自重。由于电动车电池箱一般安装在中部地板位置,如果发生侧面碰撞事故可能会导致电池箱的挤压甚至出现爆炸。因此如何在实现电动车轻量化目标的同时,满足车身侧碰人员安全性以及电池安全性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首先,把CATIA建模软件中完成的电动车3D模型输入到有限元软件HYPERMESH里进行前处理工作以建立电动车CAE模型,并对有限元模型创建过程中的模型几何清理、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检查结果、材料属性定义、接触设置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2018版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搭建电动车侧面碰撞CAE模型。然后,将侧碰过程中均匀分布在车身碰撞侧B柱上的五个待测点的最大入侵量及最大入侵速度作为电动车侧碰乘员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将碰撞侧门槛梁上八个测量点的入侵量作为电池箱安全性的评价指标。根据仿真计算结果确定了B柱优化方案,即将连续变截面板(TRB)成型技术应用在B柱外板上。同时,考虑到整车侧碰仿真计算时间太长,工作效率太低,为了提高仿真计算时间,完成了电动车车身侧碰简化模型的提取工作。最后,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近似模型理论,通过十六次仿真试验,本文建立了以B柱最大入侵量、入侵速度及电池箱最大入侵量为响应的响应面近似模型。为了得到B柱外板各段厚度最优化分配方案并实现车身轻量化。将质量最小化作为目标,B柱入侵量、入侵速度及电池箱入侵量作为约束构造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根据优化结果对B柱外板进行重新设置并进行碰撞仿真以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发现优化后的电动车在侧碰时同时满足乘员安全性以及电池箱安全性,并实现减重11.3%。
其他文献
深中通道是横跨深圳、中山两地,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一流超大集群工程。主体工程沉管隧道采用双向八车道技术标准,总长6845m,沉管段5035m,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标准管节断面跨度46m,最深处达35m,技术指标和工程规模在水底隧道领域均属世界领先水平。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采用了钢壳结构、预应力对接、半刚性接头对接等多种新型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隧道为两孔一管廊超大跨结构,高跨比0.23,结构趋
软弱破碎地层中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时,因围岩自稳能力非常差,极易发生坍塌、冒顶等事故;而管棚预支护是一种有效抑制围岩变形、确保施工安全的常用辅助措施。鉴于此,本文以渝怀铁路涪秀二线新桐子岭隧道为依托,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浅埋偏压隧道中的管棚做了进一步研究,得到了管棚的受力特征及管棚环向布置范围、外插角、循环钢管长度、加固区渗透系数等对预支护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理论与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响应国家装配化施工及推广钢结构的趋势和要求,日益推广应用。预制-现浇集束群钉剪力键作为其中重要传力构造,其破坏模式、承载机理、传力机制等对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影响显著,亟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双非耦合结构行为及计算理论研究”(cstc2018jcyj AX0509)项目,开展了栓钉排数为主要研究参数的4组9个试件预制-装配集束群钉剪力键推出试验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广泛应用于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桥面体系。繁重交通流作用下使得顶板产生了大量疲劳裂纹。采用重焊修复顶板-纵肋贯通形疲劳裂纹,在不影响车流通行量的同时有效解决钢桥顶板裂纹缺陷。文章通过有限元数值建模,模拟了顶板-纵肋初始角焊缝焊接成型;参考DVS1709指南,文章实现了顶板-纵肋重焊修复过程;分析了顶板加工成型后及重焊修复后的疲劳寿命。基于热弹塑性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热源加载及冷却过程
随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现代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提升车辆自主行驶能力和行驶安全性为目的的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车辆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为充分挖掘智能车辆“类人”特性,开展对动态环境下周围车辆的运动预测以及智能车辆的碰撞风险的深入研究,以提高车辆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水平。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2016YFB01
随着我国对基建工程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边坡工程不断涌现。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这些新建工程有的与既有隧道距离较近,高边坡开挖施工势必会对既有隧道产生不利影响,威胁运营中隧道的安全,以往的研究多为静力学研究,而高边坡工程施工常采用爆破开挖的方式,因此在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分析既有隧道在高边坡开挖爆破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是必要的。鉴于此,本文依托重庆经开区茶涪路道路扩建工程,利用Midas/GTS N
对于斜拉桥,斜拉索无论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在成桥状态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阶段,一方面拉索承担梁体自重及施工荷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索力调整梁体线形,这对于主跨合拢能顺利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成桥阶段,一方面拉索承受梁体自重并将其传递至塔墩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对内力和线形进行调整,调整索力至最优索力,以达到或接近设计索力。所以,斜拉桥的索力控制是关系到斜拉桥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
渗透破坏是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渗透破坏表现形式主要为管涌破坏,管涌破坏的实质是土体内部细颗粒发生流失,是土体在渗流场、应力场、应变场等多场耦合的作用下发生的,为了研究管涌发生过程中,细颗粒的流失、应力、管涌发展相互之间的影响,利用自制的管涌试验装置系统开展了向上渗流无粘性土的管涌试验,探索了管涌发展过程中应力的变化的管涌发展规律的影响。利用PFC3D数值模拟软件生成四组不同细颗粒含
广东省珠江水系通航河流遍布,道路交通发达,跨河桥梁众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航运船舶的数量和规模逐步增大;既有跨河桥梁多为上世纪建造、桥下净空不大的常规桥梁,使桥梁遭受船舶撞击的风险增大。本文针对量大面广桥梁,采用理论分析、数字模拟、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船撞桥墩的监测感知方法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比选了安装摄像头、消能预警浮圈、振动传感器三种方式感知桥墩遭受船舶撞击的方法;针对珠
桩前约束型桩板支护结构是基于传统悬臂桩改进而来的一种新型支护结构。本文主旨是在前人对这一新型支护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其在工程实际当中的应用,解决面临支护现场复杂地质嵌固条件时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桩前约束型桩板支护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将其以嵌固土体的表面,分为上部桩和下部桩两部分分别进行计算,将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所作的试验和本文借助MIDAS/GTS NX有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