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自2001年开始实验,2003年全面实施以来,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但事实上我国目前公众的科学素养并不令人乐观,科学教育对提高科学素养的效果以及从心理学层面加以审视的相关研究还鲜为人见,其中学习态度在《科学》新课程中的表现及其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研究目的是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为《科学》课程的成功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保障。本文首先运用历史文献法概述有关学习态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的结构模型,并以此做为编制“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量表”的理论基础,对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进行现状调查及相关研究。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浙江省海盐县10所初中学校149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同时,还座谈或访谈了部分教研室专家、校长、一线科学教师、家长和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对问卷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调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探明了海盐县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的整体状况和分布特征,并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三个维度及11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海盐县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整体水平较高,但整个学生群体中的学习态度差异较大,四分之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较低:影响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的个体因素有年龄、兴趣与动机及自我学习评价,性别在整体上无显著影响,但是对农村男女学生有显著影响,且女生的学习态度比男生好;影响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的学校因素有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行为特征、教学资源与设施;影响初中生《科学》课程学习态度的家庭因素有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状况,而家庭经济状况、有无家庭辅导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无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科学》课程积极学习态度的视角提出三方面建议:在《科学》新课程实施中极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科学》新课程实施中极力关注学校因素的主导作用;在《科学》新课程实施中极力关注家庭因素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科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