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影响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r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成功嵌入全球价值链,但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总体上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能够获取的附加价值较低,并日渐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虽然全球生产分割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中间品贸易的盛行导致出口总值不能完全反映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实际利得,使用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来衡量一国实际贸易利得更为合理。技术创新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而且促进我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然而,技术创新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知识外溢性和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与外部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政府建立的税收激励与信用融资制度安排,能够弥补市场失灵,对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进行了微观测度,并进一步考察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与高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呈上升趋势不同,高新技术企业与瞪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是呈下降趋势的,另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呈现上升趋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是政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资格认定和税收减免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来激励企业创新。论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短期内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有一定负向影响;进一步对影响渠道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加成率有正向影响,但也降低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中间品的相对份额,并且产生的负向效应在总效应中的比重相对更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体上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表现出负向作用。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和进口竞争对企业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研究使用三重差分法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和进口竞争的作用,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进口竞争都有利于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负向效应。对中间品使用与创新关系的考察,发现国内中间品与进口中间品的相对份额与创新产出存在U型关系,说明国内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的使用可能存在转换的过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负向效应,可能随着创新产出的提高而得到缓解。高成长性企业对外部融资具有较高的依赖,但由于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企业面临严重的研发融资约束问题,中关村科技园区率先实施的“瞪羚计划”,通过建立信用评价同担保贷款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高成长性企业对外部融资的需求问题。论文以入选“瞪羚计划”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入选“瞪羚计划”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入选“瞪羚计划”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产生了一定的负向影响,从影响渠道和作用机制来看,入选“瞪羚计划”能够提高信贷资金可得性,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并且入选“瞪羚计划”主要通过降低了国内中间投入的相对份额来影响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鉴于企业融资成本的差异可能影响企业对创新的投入,进一步使用三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入选“瞪羚计划”、融资成本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入选“瞪羚计划”对融资成本较高的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负向影响更大。纵观历次产业革命,无不起于科技创新,而成于金融创新。为了促进科技金融资源密集的地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实践,政府作出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先行先试的制度安排,本文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其影响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效应进行因果识别。研究表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能够促进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并且在控制相似政策冲击、选择科技金融资源密集的对照组地区、控制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控制行业时间趋势以及进行安慰剂检验之后,本文的结论依然保持稳健;基于三重差分模型的异质性处理效应分析表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对非国有企业以及获得政府补贴、融资成本较低、行业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影响更为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有利于缓解企业外部资金约束,从而实现促进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本文深化了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影响的研究,并得到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制度设计,加强创新外部环境建设;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新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中间投入品研发,促进国内中间品的使用;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发挥试点地区示范带动作用。
其他文献
电力电子变换器因其可控性强、动态响应快、灵活高效等特点成为现代电网中电能变换的核心设备,在发电、输电及用电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多变换器接入型的电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变换器复杂控制环节与系统中无源元件及其它变换器之间的交互容易导致系统出现失稳问题,威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随着大规模、多类型变换器的接入及系统运行环境和工况日益复杂化,多变换器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亟
以醚菌酯和肟菌酯为先导化合物,利用中间体衍生化法将苯并呋喃环、嘧啶环和1,3,4-噁二唑环等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片段引入到2-甲氧亚氨基苯乙酸甲酯的侧链,设计合成了(E)-2-[2-(芳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亚胺基)乙酸衍生物(A和B)、(E)-2-[2-嘧啶氧甲基苯基]-2-(甲氧亚氨基)乙酸衍生物(C和D)和(E)-2-(甲氧基亚氨基)-2-(2-((((5-(芳氧基甲基)-1,3,4-噁
正交各向异性和横观各向同性层状结构是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层状结构,例如复合材料层合板、蜂窝夹层、压电器件和芯片结构等。由于大部分层状结构都具有单层厚度较薄的特点,且受到层与层之间界面效应的影响,这使得在载荷作用下的层状结构内部层与层之间的力学行为会相互影响相互耦合,最终在结构中形成了复杂而难以求解的弹性场。而对于压电器件这种多场耦合问题,除了以上的难点,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耦合场的耦合效应,这便进一步增加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日渐短缺,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实现杂交水稻制种的机械化成为了杂交水稻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研发出多套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体系,如基于父母本之间粒型、粒色、除草剂敏感差异的杂交稻机械化制种技术,但是目前都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本研究设计了以通过叶绿体转化构建的质体荧光标记为基础的杂交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方案。首先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提高叶
学位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典型维管束病害,严重威胁着棉花的品质和产量,素有棉花的“癌症”之称。当前,天然陆地棉中几乎不存在高抗黄萎病的种质资源,一旦病原菌进入植物体内便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基因工程是提高棉花自身抗病性的潜在手段,然而高效抗性基因的缺乏限制了棉花抗黄萎病工程的发展。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杀虫真菌。除能够致死昆虫外,球孢白僵菌还能与植物互作,抑制真菌病害的发生,因此逐渐成为挖掘植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Sources,RESs)装机比例日益增长,其出力存在的不准确性及预测存在的难度给电力系统频率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RESs的输出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将导致电力系统中供电与负荷的不平衡增加;2)RESs对部分常规发电机组(Conventional Generator Units,CGUs)进行了替代,降低了电
阻尼装置在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中有极大的需求,无论是消能减振、隔震还是调谐减振,都需要高性能、高可靠度的阻尼装置。电涡流阻尼器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阻尼装置,与常用的粘滞流体阻尼器相比,它性能稳定,耐久性好,在机械工程领域已有应用,但是由于其耗能密度低,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推广进展缓慢。湖南大学陈政清团队2006~2010年期间的研究,发明了双层板式电涡流阻尼单元,解决了电涡流阻尼在大型调谐质量减
混凝土的施工通常包括运输、泵送和模板浇筑等过程,不同施工过程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需求往往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例如,混凝土进行泵送时,为了降低泵送压力和保证混凝土的稳定性,要求新拌混凝土具有较低的屈服应力、适宜的塑性粘度和较低的触变性,但当混凝土完全浇筑于模板中后,流动性较低、触变性较高的混凝土则有利于降低模板压力、提高施工效率。不同施工过程对混凝土性能需求的矛盾也存在于3D混凝土打印中。然而,当混凝土
本论文研究形容词“大、小”修饰数量结构时所产生的整体解读与部分解读。前人研究发现“一大瓶可乐”能够获得两种解读:既能指瓶子的尺寸是大的,又能指瓶中的可乐量占整瓶可乐量的大部分。“一大张纸”既能表达纸张本身的尺寸是大的,又能表达纸张上的内容占整张纸的大部分。对于这两种解读,前者为整体解读,后者为部分解读。基于这两种解读对数词、形容词、量词、名词的诸多限制,本文从形式句法-语义界面的角度研究汉语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