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死后生化学是利用死后血清、心包液、玻璃体液等体液内各生化指标客观判定死前病理生理状态,辅助法医病理学鉴定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A)在死后早期相对稳定,在肾功能衰竭、高渗性脱水等死因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死后心包液中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客观判定死前心功能状态有极大地帮助。但是由于死后变化及尸体冷冻常导致血液溶血,心包液亦受到溶血污染。常规的生化学检测对于样本溶血的限制十分严格,尸检所遇样本,特别是冷冻保存的尸体,其溶血程度常十分严重,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严重溶血对血清(及全血)样本尿素氮、肌酐、尿酸、溶血性心包液NT-proBNP生化学测定的影响及其应对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32份未溶血的血液样本(其中25例来源于未冻存尸体、死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的案例;7例来自慢性肾衰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每例血液样本分为两份,一份立即离心分离出血清备检,另一份用于制备A,B,C三组溶血程度依次增加的溶血样本。将制备的溶血样本超滤处理(A,B组利用Centrifree?30KD超滤管;C组利用中空纤维超滤组件及Amicon?Ultra-0.5 30KD超滤管),所获得的超滤液与血清、未处理的溶血样本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第二部分研究方法:收集样本,包括1例左心血(未溶血)及10例心包液(无肉眼溶血,电化学发光法及干式免疫荧光法测定其NT-proBNP浓度均大于检测下限)。取样后,心血样本立即制备成浓缩溶血液。每例心包液制备成含血红蛋白0g/L至60g/L的共5个浓度梯度的心包液样本。采用干式免疫荧光法(n=25)及电化学发光法(n=25)检测共50份梯度溶血性心包液中NTproBNP浓度。选取一份Hb浓度为60g/L的溶血心包液,分为3组(每组分装成6份)分别保存在-20℃、4℃、室温(控制在24℃至26℃之间),分别在第1、3、9、15、24、40天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浓度。统计分析均以偏倚%(Bias%)及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 Error,MAPE)作为衡量干扰程度的指标。利用SPSS Statistics 24.0及Graph Pad Prism 5.0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1、A,B,C三组中尿酸的Bias%(范围:-16.76%~-1152.65%)均为负向,即检测值是降低的。尿素氮(范围:-839.85%~380.12%)及肌酐(范围:-50.92%~589.06%)产生Bias%的方向并没有观察到一致性。同时,观察到随着溶血程度的增加,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的MAPE逐渐增大。2、溶血样本经超滤处理后为无色透明溶液,超滤液与对应血清进行相关性分析,尿素氮及肌酐显示出强相关性(r2>0.95),尿酸相对较为分散(r2=0.683)。3、超滤液经校正后能较好地反映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4、电化学发光法(|Bias%|<5.5%)抗干扰能力优于免疫荧光法(|Bias%|<20%)。5、-20℃保存条件下,40天降解26.4%;4℃保存条件下,40天降解40.5%;室温保存条件下,40天降解90.0%。结论:1、溶血样本严重干扰尿素氮、肌酐、尿酸的生化学测定。对其进行超滤处理后,超滤液内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可相对准确地还原至未溶血前水平。2、两种检测方法对溶血干扰均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干扰方向为负向。随着溶血程度增加所受的干扰逐渐增大。电化学发光法抗干扰能力优于免疫荧光法。3、重度溶血环境下,NT-proBNP降解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