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术中多模态导航及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FLOW800软件分析动静脉畸形切除前及切除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病例,共62例,分析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40例在多模态导航下完成手术,术前通过头颅MRI常规扫描及脑血管DSA了解畸形血管团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等,对涉及运动皮层、感觉皮层、视觉皮层、运动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弓状束、锥体束、视辐射等功能结构的畸形团,进行fMRI和DTI成像,并与解剖图像融合后重建三维结构,完成术前计划。术中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肿瘤,结合iMRI和术中电生理监测。在打开硬膜暴露畸形团后、夹闭供血动脉后及切除畸形团后分别进行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并用FLOW800重建出术区血管的彩色可视化图像,判断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团。生成时间-强度曲线,并自动计算出感兴趣区达到1/2峰值强度的时间(T1/2),比较在不同手术阶段皮层血流经过时间(即所选动脉及静脉T1/2的差值)。术后一周复查脑血管造影,判断有无畸形团残留。随访过程中,采用Rankin评分法(修订版)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40例脑动静脉畸形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62岁,平均32.5岁。术前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其中Ⅰ级13例,Ⅱ级16例,Ⅲ级8例,Ⅳ级3例。有18例涉及不同的功能皮层及功能传导束,术前功能成像显示涉及Broca’s区7例,Wernicke’s区8例,运动区6例,感觉区4例,视皮层3例,弓状束7例,锥体束10例,感觉传导束11例,视放射11例。40例全部采用术中导航下选择手术切口及手术入路,12例在术中磁共振辅助下手术切除。22例未涉及功能区的动静脉畸形在导航下均定位准确,18例涉及功能区的动静脉畸形选择多模态功能导航下手术,术中导航下确定功能皮层及功能传导束。靠近运动区及锥体束的病例术中全部采用电生理监测。34例(85.0%,34/40)获得全切,其中77.8%(14/18)涉及功能区的AVM获得全切,90.9%(20/22)未涉及功能区的AVM获得全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在完成术中FLOW800荧光造影的11例病例中,共进行了40次术中荧光造影,每例平均3.6次(3-6次)。10例畸形团的1-2条供血动脉能够确认,11例能确认出畸形团,9例能确认出引流静脉。在夹闭供血动脉前,所选皮层动脉和静脉T1/2的差值为4.74±1.32s,夹闭供血动脉后差值为3.90±1.35s,切除畸形团后差值为2.58±0.93s,在夹闭供血动脉前及夹闭供血动脉后,所选皮层动脉及静脉T1/2的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夹闭供血动脉前与切除畸形团后,差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3-70个月,平均22.5个月,6例术后存在残留病例均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3例在放射外科后1-3年内残余畸形团完全闭塞,2例在放射治疗反应期内,定期随访观察中,1例在接受放射外科治疗术后1.5年后再次出血,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复查残留畸形团完全闭塞。11例术前存在癫痫,术后随访中9例未出现癫痫,2例术后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术前Rankin评分平均为1.2,术后一周Rankin评分平均为2.6,术后三个月以后随访Rankin评分平均为1.4。随访中,33例(82.5%)患者术后随访中可返回日常工作与学习(Rankin评分≤2);7例需要他人照顾。结论: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和常规MRI结合fMRI及DTI制定术前计划,可以客观地评估AVM畸形团的特征,尤其是与功能结构的关系并可筛选合适病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多模态导航能在切除病变的过程中有效保护功能皮层和传导束,术中磁共振及术中皮层电刺激能有效地纠正术中脑移位等导致的导航偏移。术中荧光造影能显示术野中血管的通畅程度。FLOW800软件可以对术野中血管的瞬间血流动力学的特征进行半定量的分析,并做到颜色编码的可视化,可以直观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自动生成时间-强度曲线,通过分析相关参数,对术区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客观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