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并分析骨转移癌的临床特点及唑来膦酸的止痛疗效,提高骨转移癌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2012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17例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及影像学等资料证实为恶性肿瘤且明确有骨转移灶存在。对217例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原发肿瘤、年龄分布、首发症状、发病时间、骨转移部位等临床特点,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108例患者治疗前后骨转移灶疼痛差异。结果临床特征:217例骨转移癌患者中,男122例、女95例,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在19~87岁,中位年龄为56岁,50~70岁之间为发病的高峰,共有140例,占全部患者的64.52%。原发肿瘤以肺癌(51.61%)、乳腺癌(15.67%)、肾癌(10.60%)、前列腺癌(3.69%)、甲状腺癌(3.69%)相对多见,其中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比例分别为肺癌(24.11%)、乳腺癌(100%)、肾癌(30.43%)、前列腺癌(37.50%)、甲状腺癌(75.00%)。骨转移癌患者大多以不同程度的疼痛为最初不适,少数则以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局部肿块为首发症状,个别为无意间发现。发病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居多,占到54.84%。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胸椎81例(37.33%),腰椎74例(34.10%),骨盆61例(28.11%),股骨59例(27.19%),肋骨54例(24.88%),骶椎33例(15.21%),并且骨转移灶绝大多数表现为多发(80.18%)。止痛疗效:108例骨转移灶疼痛患者经治疗前VAS评分为6~10(8.02±0.88),经唑来膦酸治疗后为0~4(1.31±1.07)分,骨转移灶疼痛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17例,包括发热、一过性低血压、全身肌肉酸痛,经对症处理后或24~48h内自动消退且无再发,未见其他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骨转移灶绝大多数表现为多发,脊柱是骨转移的高发部位,其原发肿瘤以肺癌、乳腺癌为主,骨转移癌患者大多以不同程度的疼痛为最初不适,少数则以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局部肿块为首发症状,个别为无意间发现。中老年人为骨转移发病的高峰,且发病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居多,唑来膦酸可有效缓解转移灶疼痛症状。骨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依然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要不断加强对骨转移癌分子机制的基础研究和对骨转移癌患者临床特征的总结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使临床治疗措施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真正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