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呈现出粗放式的物质空间扩张状态,通过对自然生态空间和资源的占用和不可持续的使用模式来维持自身的发展,传统的城市建设以挤压生态空间和消耗生态服务功能来换取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的状态,忽视了自然生态空间的“生态过程-空间格局-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机理关系。自然生态空间恶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部:破碎化的空间格局、孤立和简化的生态斑块、被放大的人工景观化特征、单一脆弱的群落结构标志着等量的空间并不能提供相宜的生态服务功能。但随着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的发展背景的变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传统“人类引导、自然助力”的修复方式,无法化解当前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部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生态问题,亟需通过人工干预重新恢复其生态机能才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部的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态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内生性再发展的新的契机空间。本研究以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的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对其韧性特征的营建,重新恢复其生态机能,提高其生态效能,一方面促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居福祉空间营建;另一方面促进提供更加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的压力和风险进行源头消减,并依托特定的生态过程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的活动的特定需求。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部生态空间韧性的营建应以“自然引导、人类助力”的方式进行共同营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逆向反推“功能-过程-格局”韧性营建思路,结合高密度建成环境与人本需求的生态服务功能,遴选与高密度建成环境相适宜的“生态流过程”,通过顺应适应性的“生态流过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韧性的空间格局,并结合风险周期形成能够主动应对未知压力和风险的适应性进化的规划制度,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的空间格局的系统韧性,探索促进其演绎韧性的规划管控,以及对生态空间进行“人本化”营建促进“资产化”转型,在其“本体韧性”的基础上实现其“外延韧性”,促进高密度建成环境内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及和谐发展。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韧性的生态空间是优化高密度建成环境的有效途径,厘清相关概念、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等。第二部分为第2~4章,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韧性的营建框架和规划过程。第2章,在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形成过程及其生态空间既有问题的研究,分析规划理念转变的基础上生态融于规划设计的发展演绎状况,并对韧性的发展内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剖析,为如何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韧性的营建厘定相应的研究基础。第3章在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的重要性解读和韧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城市韧性与生态空间韧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厘定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韧性的重要性,生态空间韧性机理在于通过构建与适应性生态过程相匹配的空间格局结构,促进更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发生,进而才能够对压力和风险进行源头消减。研究通过“功能-过程-格局”的逆向重构,提出了适应生态流过程并契合时空尺度的韧性框架,以及融合可拓思维、网络思维、过程思维、演化思维,来构建基元韧性、结构韧性、过程韧性和演绎韧性的韧性构建模式。第4章研究在韧性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诊断评估-目标构建-规划应对”的韧性营建方法体系,通过对生态流过程、蓝绿主体空间以及高密度建成环境内压力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构建韧性的发展目标,最终形成支撑目标生态过程的骨架结构、消解压力和风险的生态冗余格局以及应对压力和风险的适应性进化的制度设计,形成对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本体韧性营建的技术方法体系。第三部分为第5章,研究以山地城市重庆南岸区的高密度建成环境为例,探索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韧性营建方法的应用。结合山地城市建成环境的发展背景及阶段性的生态评估,对主城区以及重庆南岸区高密度建成环境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建成环境内的压力和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与之相匹配的韧性目标,并通过发散收敛、逆向重构和共轭营建的方式对蓝绿融合的理想空间格局进行本底营建,结合已知和未知的压力和风险,通过改良提升的方式进行定向优化,构建高密度建成环境的“本体”韧性,在此基础上探索生态空间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协同的“外延”韧性,更好地匹配高密度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第四部分为第6章,结合对实践的分析,探索促进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韧性演绎的规划管控方式,将顺应生态流过程的规划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并通过过程韧性引导规划的衔接,以演绎韧性指导对于生态空间的管控,破解传统城市发展以自然生态空间作为营城资源的误区,将其作为新的时代变革下的固城资本,通过对生态空间“人本化”营建促进“资产化”转型,将其从生态资源的角色,转化为高密度建成环境内重要的生态资产空间,形成“复合-联动-协作”和“反馈-响应-创新-修正”的良性动态的协作机制。第五部分为第7章,总结了研究的重点、政策启示、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总之,研究着眼于高密度建成环境内如何对生态空间进行优化,提供与高密度建成环境需求相匹配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保证其生态机理和生态过程的系统性,应对已知和未知的压力风险,提供更高的生态效能促进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密度建成环境内生态空间的韧性营建是应对复杂不确定性的城市现状特征,以及未来的环境变化最佳的出发点,也是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空间营建的科学导向,是对建成环境内景观生态优化理论和方法的新的探索,也是对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生态优化法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创新应用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