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墨为上的宋元画坛,“没骨山水”一门鲜有人问津。但是在明末出现了一批色彩鲜丽,少见笔踪的仿张僧繇或杨升的“没骨山水”。本文从明末董其昌蓝瑛等人对没骨山水的复兴说起,对没骨山水作全面的梳理。从各个时期不同的画家对“没骨法”不同的解读发现其共通性,并试图寻找“没骨山水”真正的源头所在,以期对当下的重彩山水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文主要分四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明末董其昌、蓝瑛等人的“没骨山水”代表作品的作深入解读,发现其不同的“没骨山水”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画风因素。董其昌、蓝瑛都有仿张僧繇、杨升的作品,但在各自风格上分别融入了黄公望、米芾等画风。这就引起了明代画坛是否能见到真正张僧繇、杨升作品的思考。第二部分,对“没骨山水”作溯源,挖掘“张僧繇”创作没骨山水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面貌。并从其创作的“凹凸花”的探源印度的凹凸画法,以及凹凸画法对中原美术尤其是对敦煌壁画中“没骨山水”画法的影响。从而拈出第三部分,对真正的“没骨法”的释义,阐释没骨之“骨线”以及“色彩”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没骨山水的流风遗韵一章中,探讨张大千等人对没骨法的继承,其所创没骨法的变格——泼彩山水,引发了笔者对“没骨法”在当下创作中的意义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