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和国1949-1976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和“运动”紧密相关的。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社会的大事件,无不冠以“运动”之名,且一个运动接续一个运动,“大”运动中又套有若干“小”运动,形成一个“运动”链。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动和开展了大小运动共六十多个,真可谓运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成了建国后前三十年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本文对1949-1976年共和国发生的各类运动进行了宏观阐述和分析,以创新的崭新视角,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维度,对共和国的运动作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厘清各类运动的类型、原因、特点及影响,探讨运动的规律性认识和历史经验,发掘其对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价值。全文分六章,基本观点如下:
文章首先分析了运动的类型。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对1949-1976年共和国的运动进行了分类。共和国的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政治运动、经济运动、文化运动、社会运动四大类。这些运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大运动包含小运动,且各种运动相互交错,关系复杂。
文章其次分析了运动生成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形成的运动惯性、在建国初期诸多社会矛盾的相互交织是运动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左”倾错误的交互作用、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的相互影响是运动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醉心于运动的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认识,他的战略思维、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及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威望与权威是运动不断产生的主观原因。
文章接着阐述了运动的发生、进行及影响。运动的运作方式是一般国家主导、政治动员、民众参与,大体都经历了中央决策、大规模宣传、层层部署、清理整顿四个阶段;共和国的诸多运动,对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巩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与稳定、社会风气的净化与整合、以及提高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共和国的运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文章继续对运动的特点和领袖与民众的在运动中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共和国的运动随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而呈现出规模大、地域广、力量强的特点,特别是当运动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的时候,运动往往会呈现出激烈性、暴力性、盲目性、无序性等诸多特点。共和国的运动大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因而也具有政治性的特点。领袖与民众的社会心理对共和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及结束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还对运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从反右派到反“右倾”,从抗美援朝到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从“四清”至“文化大革命”,这些运动覆盖全国、来势迅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共和国历史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通过对建国后前三十年运动的总结与反思,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现伟大使命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章首先分析了运动的类型。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对1949-1976年共和国的运动进行了分类。共和国的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政治运动、经济运动、文化运动、社会运动四大类。这些运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大运动包含小运动,且各种运动相互交错,关系复杂。
文章其次分析了运动生成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形成的运动惯性、在建国初期诸多社会矛盾的相互交织是运动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左”倾错误的交互作用、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的相互影响是运动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醉心于运动的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认识,他的战略思维、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及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威望与权威是运动不断产生的主观原因。
文章接着阐述了运动的发生、进行及影响。运动的运作方式是一般国家主导、政治动员、民众参与,大体都经历了中央决策、大规模宣传、层层部署、清理整顿四个阶段;共和国的诸多运动,对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巩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与稳定、社会风气的净化与整合、以及提高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共和国的运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文章继续对运动的特点和领袖与民众的在运动中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共和国的运动随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而呈现出规模大、地域广、力量强的特点,特别是当运动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的时候,运动往往会呈现出激烈性、暴力性、盲目性、无序性等诸多特点。共和国的运动大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因而也具有政治性的特点。领袖与民众的社会心理对共和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及结束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还对运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从反右派到反“右倾”,从抗美援朝到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从“四清”至“文化大革命”,这些运动覆盖全国、来势迅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共和国历史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通过对建国后前三十年运动的总结与反思,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现伟大使命提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