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内,也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研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以及语篇分析学家都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从句法-语用、语义-语用的角度转向了语用-认知的角度。话语标记语研究吸引了许多不同种族国家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讨论。本文尝试以Verschueren (1999)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来阐释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以期对语言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根据顺应论,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实际上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顺应以满足交际的需要。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话语标记语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话语标记语的变异性为选择提供了可能;商讨性指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并非一一对应或机械不变。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言顺应提供了条件,使得人们能够从大量的话语标记语中作出选择一实现交际的目的。因此,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研究重点。结合于国栋(2000)的观点,我们把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对象分为三类: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一种被动的顺应,是交际者在外在驱动力作用下而不得不作出的顺应。相反,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主动顺应,是交际者内在驱动力作用下的顺应。首先,对于语言现实的顺应包括对语言存在和语言特征的顺应。其次,在社会规约中,礼貌规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同样影响着说话人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和话语标记语。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存在,交际者在选择语言、作出顺应时的意识程度不尽相同。因此,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涉及到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意识突显性。Verschueren认为,标记性的语言更容易引起注意,所以更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