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大陆人对于苏雪林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在大陆教材中她几乎处于消失的状态。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加上1998年定居台湾的苏雪林荣归安徽故里及1999年苏雪林的逝世,从九十年代末起,苏雪林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学界掀起了对其研究的热潮。作为一位在二十年代即发表作品的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棘心》和散文《绿天》名噪一时;作为一名热心于学术研究的学者,苏雪林在屈赋、唐诗研究上卓有成就;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教授,她的人生经历为人所探究。众多的身份让人们不同侧面地解读苏雪林,但是她还有一个重要又总被忘却的身份,那就是批评家。在三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文学批评写作的苏雪林,不仅是当时为数不多批评家中的代表,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发挥了先锋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开拓之功。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抗日战争爆发前,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6年任教于武汉大学期间,一个是1949年离开大陆后,定居于台湾的时候。后期的文学批评集中在“反鲁”,带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本质上已经脱离文学批评而倾向政治批评,因而早期的文学批评更具有文学性和研究性。研究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深入走进她内心世界,因为文学批评相对文学创作、学术研究而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思想;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苏雪林的早期文学批评还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支撑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的文学思想具体是什么?她早期的文学批评和当时其他批评家的批评有何异同?被人忘却的苏雪林及她的批评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为本文提供了一条完整而清晰的写作思路,为笔者研究苏雪林早期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大致框架。论文第一章提出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思想倾向于新人文主义,这一思想的渊源既有当时西方文学思想浸入,主要是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者大力提倡的客观原因,也与苏雪林本人出身封建家庭,深受儒家思想浸染有关,且和她1919年来到北京求学后深受以人性、理性为核心的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密切联系。而她早期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主要从普通人性、理性节制、道德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二章通过和当时众批评家的横向对比,凸显苏雪林早期文学批评的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对批评作家的宽容,二是对批评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双重重视,三是批评方法的多样性,善于运用分类、比较、引证多种方法展开批评。最后一章总结了苏雪林文学批评的意义,首先是对盛行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形式的丰富,然后是苏雪林以其女性的视角进行批评,体现出不同于当时男性批评家的独特风格,彰显了女性身份批评,最后是将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搭建起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桥梁,肯定了其早期文学批评对文学史书写的开拓价值。
其他文献
从本质上讲,绿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环境无害化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率为核心,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多电平逆变器由于具有效率高动态性能好,对电动机产生的谐波较少,适合高压大容量等优点,在高压大容量交流调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对多电平变换器的控制技术和装置的发展
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阵痛蔓延到每个人身上,尤其在知识分子身上。面对商品主义、物欲盛行、信仰崩溃和价值
本文以《全金詩》中涉及寒食、清明箭的詩歌為主要研究封象,置於金代詩歌屋史分期的宏大框架,通遇詩歌封箭俗的體现,探索在民族融合和政權雨易的特殊時代背景下文人心態的轉
宋玉作为继屈原之后的先秦楚国的大诗人和大作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专业文人,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抒发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展示了一位落魄文人的心态与处境,得到
《水浒传》和《西厢记》各自以深刻的社会内容、精湛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一丈青与崔莺莺同为美貌佳人,同样有着女性的情感世界,然而驰骋沙场、英勇善战的她在情感世界中却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问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意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更是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的现实表现。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已
为选择理想的琼脂及琼脂的替代物,以降低大花萱草组培苗的生产成本,收集了3种市售琼脂和1种卡拉胶,比较不同浓度的卡拉胶和琼脂对大花萱草试管苗生长的影响,降低大花萱草组培
穆时英的小说在叙事层面具有鲜明的先锋特质。本文将从穆氏小说在叙事视角、叙事文体、叙事语言三个层面所进行的实验性尝试出发,发现穆时英在主体观、思维观、价值观等方面
文学形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政治思想的解放以及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形式再次成为中国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文学批评领域,研究者们为追求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