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排第二位,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既往腹泻多由感染因素引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非感染性腹泻已愈来愈引起儿科医学界的关注。非感染性腹泻是指由非感染因素而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目前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尚无很明确的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首先应排除感染性腹泻,可根据发病年龄、性别、症状与体征,结合实验室粪便及血液检查、胃十二指肠、空肠液检查、胃肠排空速度测定、X线检查,必要时可作胃肠内镜检查活检、或腹部磁共振等特殊检查。合理运用上述检查并综合判断检查结果将有助于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感染性腹泻,西医以抗感染为治疗关键。然而,对于非感染性腹泻,抗生素不但无治疗作用,还可能引起肠道有益菌群的减少,导致病情加重,而中医治疗则无此弊端。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在中医儿科学中亦归于“泄泻”病范畴。虽然中医并无感染与非感染之分,但中医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有明显优势。导师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本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打下了基础。目的:本研究以健脾燥湿行气为法,拟加减二陈汤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并与西药蒙托石粉作对照,对其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初步探索中医健脾燥湿行气法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机理及优势所在,寻求中医药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更有效的方法,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途径。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50例,均为广州市中医医院2007年6月—2008年3月期间在本院儿科门诊或病房就诊并确诊为脾虚湿困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饮食、补液等基础疗法。治疗组予口服加减二陈汤,每日1剂,对照组予蒙脱石粉1—3克,每日3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临床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数据处理使用SPSS12.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1)治疗组25例患儿中有效6人,显效10人,临床痊愈8人,总有效率96%;对照组25例患儿中有效15人,显效5人,临床痊愈3人,总有效率9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比较,P=0.916>0.05,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大便次数缓解的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1<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在呕吐、饮食、口渴、腹胀、面色、精神各项评分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大便次数、粪便性状两项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比较:患儿在大便次数、粪便性状、呕吐、饮食、口渴、腹胀、面色、精神各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药物的不良反应:蒙脱石粉组有2例小婴儿曾在服药时出现呛咳或呕奶,1例患儿治疗后出现便秘。加减二陈汤组没有明显不良反应。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大便pH值比较均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以健脾燥湿行气法拟加减二陈汤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疗效显著。2、治疗组在治疗后疗效层次的比较和脾虚湿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健脾燥湿行气法能提高小儿机体的调节能力,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提高疗效层次。3、加减二陈汤治疗组无明显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率低,说明加减二陈汤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安全可行。4、本研究首次以大便pH作为对非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疗效判断参考依据之一,并证实其有助于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