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的核心之一是衡量建筑及其环境在使用过程中能否令人感到舒适满意。研究者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分析进而改善建成环境,使之回应人们的能力更加完善。因此,研究的关键在于人对于建成环境的需求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在进行评价信息的采集分析时,深入了解作为主体的人的情况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对建成环境的使用情况进行反馈时,同一类或同一个建成环境中,不同的主体所提供的评价意见不可避免的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人的生理、心理背景的不同,致使他们对建成环境的需求和互动方式也有所不同。且这种差异有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用这种差异,能够增强对建成环境研究的层次,令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更为细腻丰富,并且可以为人性化设计提供支持与建议。因此本文提倡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重视主体的研究,并且合理利用主体差异达成评价目的。论文通过对主体及其差异的深入分析,梳理其在使用后评价中的体现情况。总结评价主体差异的维度,并着重讨论利用差异性主体所提供的评价意见分析建筑及其环境的使用状况的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评价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结合使用后评价的已有成果建立了结合主体差异的使用后评价模型。论文对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成果,在实际的案例中加以应用,加强对主体差异的理解和验证评价模型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的运用效果。另外,本研究希望能够对使用后评价在信息时代下的发展进行探索。因此对目前在建筑学中的应用的大数据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并选用文本挖掘技术和网络评价作为重点的讨论方向,从主体差异的角度,分析网络评价方法与传统方法下主体评价的不同,尝试两者的结合方法和补充支持效果。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首先,是对课题的选择和意义进行阐述,并概括和提炼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内容,并提出整个研究的逻辑结构。第二方面主要是主体差异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明确主体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结合个体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分析在建筑和其他人造环境中主体差异的来源,从而总结主体差异的维度,并且从主体意见分析的不同情况中提炼出多元主体意见的结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主体差异中分类和结合的逻辑关系,提炼出可应用于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主体差异评价模型。第三方面则是对理论研究的综合应用,目的在于证明观点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使用者满意度评价进行主体差异研究的综合应用。在此过程中,通过补充模式、对比模式和递进模式结合两个街区使用者的意见,分析两个街区中存在的问题和可借鉴的设计优点。同时对使用者内部存在的主体差异进行讨论,发现主体角色差异对评价结果产生了较大影响。第四方面是以三种主体差异为焦点的应用研究。首先,是以角色差异为焦点的应用,这是对历史文化街区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的深化,以强化模式和对比模式结合各类主体意见,分析不同角色使用者对街区环境的评判和需求。其次是以知识系统差异为焦点的应用研究,将主体分为普通使用者和专家两类,结合两类主体意见得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指标模型,并对比了两类主体对于街区保护和开发的倾向性评价意见。第三,是以主体意见获取方式的差异为焦点的应用,着重讨论的是网络评价和传统评价下主体之间产生的差异。同时也是对于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在信息时代下技术发展的探索。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主体差异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梳理了主体差异的情况和结合方式的逻辑关系,便于在实践中应用。本研究补充了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并促进其与信息时代技术的结合,为未来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