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1)了解我国狂犬病的分布概况,深入分析我国国家监测点狂犬病病例的暴露史、暴露后处置(PEP,Post-exposure Prophylactic)史、潜伏期等特征,探索我国狂犬病病例发病的影响因素,寻找目前我国狂犬病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实现2030年犬狂犬病零死亡提供数据支持。2)丰富我国狂犬病病毒种群数据,了解高发省份湖南省狂犬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湖南省狂犬病的防控效力。[方 法]1)收集2006-2018年我国狂犬病的时间、地区及人群等病例数据以及国家监测点狂犬病病例的个案调查数据,描述其人口学特征、暴露史及暴露后处置及潜伏期等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暴露后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及抗血清注射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潜伏期的影响因素。2)检测2012-2017年湖南省狂犬病病例标本,扩增阳性标本的N基因并完成测序。3)GenBank数据库下载我国所有狂犬病流行株的N基因和全基因序列,构建中国狂犬病流行株的N基因数据库。4)利用ATGC、Clustal X、BioEdit等软件对得到的湖南省阳性标本的N基因序列进行拼接、整理和分析,构建N基因种系发生树。[结 果]1)我国狂犬病发病多集中于中部和南部地区,近年来,湖南省发病数下降缓慢,居全国首位。狂犬病全年均有发病且夏秋季高发,多见于40-60岁年龄组。2)国家监测点共纳入1872例狂犬病个案数据,以男性、农民病例为主,分别占69.02%和71.31%,暴露方式以咬伤为主,占79.65%,致伤动物以家犬和流浪犬为主,分别占43.83%和21.39%。3)病例在暴露后,8.69%的病例在医疗机构进行伤口处理,10.79%的病例接种疫苗,仅4.68%的病例进行狂犬病抗血清注射。男性、55岁以上人群在暴露后更有可能不去医疗机构进行处置。4)潜伏期的中位数为73天,性别、暴露程度、伤口处置、疫苗注射及抗血清注射可能为潜伏期的影响因素。5)湖南省2012-2017年58株狂犬病病毒N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以China Ⅰ型为主,54株为China Ⅰ型,4株为ChinaⅡ型。[结 论]1)我国犬只管理存在不足,家犬、流浪犬造成的狂犬病感染及传播占比较高,应加强对家犬和流浪犬的管理。2)我国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率较低,且在不同的人群中所表现的暴露后处置均有所不同,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尤其是男性、农民等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暴露后处置率。3)狂犬病病例存在一定比例的“早死”现象,因此,应加大对暴露后处置的培训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处置后的失败率。4)高发省份湖南省狂犬病病毒种群以传统的优势种群China Ⅰ型为主,因此,在常规监测China Ⅰ型宿主的同时,也应扩大检测率,防止其他种群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