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36km处,拥有“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红豆峡景区为太行山大峡谷的主景区之一,位于太行山大峡谷中部,面积约6.7km2,生态优良、气候凉爽温润,潭瀑众多,景观丰富,山水辉映,具有极高的观光度假和科考价值,吸引了每年约35万游客前往观光度假。红豆峡具有极高旅游开发价值,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其独特的工程岩组性质和地质结构使景区面临着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36km处,拥有“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红豆峡景区为太行山大峡谷的主景区之一,位于太行山大峡谷中部,面积约6.7km2,生态优良、气候凉爽温润,潭瀑众多,景观丰富,山水辉映,具有极高的观光度假和科考价值,吸引了每年约35万游客前往观光度假。红豆峡具有极高旅游开发价值,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其独特的工程岩组性质和地质结构使景区面临着地质环境压力,尤其是景区内存在较多危岩体,坠石、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地质灾害及隐患对景区游客人身安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本论文依托“山西省典型旅游资源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选取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主要景区之一红豆峡景区为研究区,以“太行山大峡谷红豆峡景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研究内容,在系统收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红豆峡1:2000地质灾害详查。系统分析了红豆峡景区地质环境背景与灾害现状,总结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Arcgis软件开展红豆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易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红豆峡景区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区划。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基于红豆峡景区地质灾害1:2000详查,研究区共发育地质灾害129处,其中发育崩塌105处,其中大型1处,中型30处,小型74处;滑坡24处,其中中型10处,小型14处。(2)通过对红豆峡地质灾害的野外调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地质灾害具有衍生性、群发性、突发性、区域性和周期性的特征。(3)选取研究区的地质灾害现状、主控因素和诱发因素三个方面典型的危险性指标,基于GIS平台开展红豆峡景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将景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级危险区,分别占景区面积的11.5%、21.3%、30.6%、36.6%。(4)选取研究区的人口、物质和经济三个方面相关的易损性指标,对红豆峡景区开展地质灾害易损性分析,将景区地质灾害易损性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级易损区,分别占景区面积的6.1%、19.6%、5.1%、69.2%。(5)在危险性和易损性分区的基础上,在Arcgis平台下进行栅格计算,采用GIS的自然间断法将景区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级风险区,分别占景区面积的7.8%、20.3%、33.4%、38.5%。(6)选取红豆峡高风险区典型单体崩塌地质灾害点,应用了Rocfall和Arcgis软件与野外实地调查情况结合的方式,对书画院西侧崩塌和索道北侧崩塌开展了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将落石威胁区域划分为了高、中、低三级风险区。(7)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特征的分析结合旅游区发展规划的需要,对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被动防治为主,主动防治为辅”的建议。通过开展太行山大峡谷红豆峡景区的风险评价,丰富了太行山区地质灾害风险的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为景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景区的发展和规划提供重要资料。
其他文献
在充分掌握潮汐规律之后,南宋以后的浙江、福建沿海方志中出现了以“潮次”与“潮数”记载港湾及岛屿间距的现象.通过梳理和解读有关方志及海防图,笔者发现在福建首先出现以“潮次”划分潮区的现象,在浙江则用“潮数”来估算岛屿间的距离.本文将这种用潮汐时刻结合航海以估算海道距离的方式称作“潮程”.潮数可分解作半潮、一潮、二潮等,且潮数有潮数值,各潮数的数值差异较大.再将潮数与更数比较,发现两者之间虽计时方式不同,但都被用作海道的计程单位.不同的是,潮数用来注记近岸岛屿间距,更数则用来表述长距离的海道.
集体记忆由历史、文化、政治、当前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经历等多因素共同“塑造”,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见.借助集体记忆理论研究舆情共振现象,可以为研究网络舆情共振现象的产生与防范提供新视角.结合集体记忆理论,分析舆情共振事件间的内在关联及舆情参与者的特征.通过集体记忆符号的塑造与唤醒来解释独立事件产生舆情共振的原因,将原生舆情事件所塑造的集体记忆解构为参与者符号与行为符号,通过高校留学生事件分析这两种记忆符号在后发舆情事件所发挥的作用.基于集体记忆功能主义观点,分析信息茧房与回音壁催生共享集体记
近年来,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在短视频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但在现行的著作权法下,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版权保护问题.著作权随着媒介发展不断扩张,而二次创作者权利保护法规却仍处于传统版权时代,制度发展失衡导致版权规制失灵;同时合理使用条款存在多方面缺失加大了司法部门判案难度,使二次创作与著作权之间矛盾愈发激烈.对此,应推广“线上宣传+线下观影”的新型合作模式,引导二次创作者从自身出发寻找版权新出路;兼顾二次创作者、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调整合理使用原则,可借鉴“四要素检验法”建立完善的综合评判制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体验的蜂窝模型作为基础,构建“京喜”App用户体验的影响维度.依据“京喜”App用户体验的理论模型制作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在体验“京喜”App过程中的个人特征以及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用户体验与调查对象的个人特征进行定量研究,针对提高“京喜”App用户体验需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纸质阅读发生转移,同时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有声阅读App、有声读物与相关网站,有声阅读走进大众视野.有声阅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新媒体时代人们碎片化获取信息的需求,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有声阅读受到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了解有声阅读的现状,对国内有关有声阅读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希望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随着并联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因其刚度大、精度高、承载能力强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传感器、车床、医疗器械、运动模拟器等多个领域。本文将其应用到仿生领域。针对现有仿生躯干结构相对简单、运动模式单一、仿生程度低等问题,从仿生角度学习和模仿生物躯干的结构、功能、机理,建立拥有多种运动模式的并联机构仿生躯干。本文主要对并联机构进行研究。对该仿生并联机构的机构学、运动学、动力学等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完成整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人机交互、人物交互信息技术得到推进。作为信息交互处理的核心元件,传感器可以将环境中的自然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信息技术的采集与处理。传统的光电探测器因含有有害元素、工艺复杂、成本高、对坏境破坏性大等缺陷已经无法满足更精准、更快、更微小的探测要求。利用石墨烯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透光率、热导性等优势制备的新型光电探测器件有望解决以上问题,成为了未来新型光电探测器领域的研究
博物馆使用新媒体进行科普和大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伴随着博物馆互联网媒介渠道的增加和应用,博物馆能辐射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博物馆受众也由此产生并不断壮大.博物馆作为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机构,在互联网环境中有文化引领、监督员、风向标等特殊作用,而这些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博物馆受众研究,因此做好博物馆受众研究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使用与满足理论最初作为传播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博物馆受众研究领域的应用并不是特别广泛.基于前人研究与发展应用层面,探讨博物馆受众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选取2010-2021年以来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中外文献,从学术共同体的建立、研究区域分布、研究热点主题等方面着手,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国内外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国外发文量显著高于国内,且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发文量趋于稳定;2)郑素侠、李树培等学者为国内的高产作者,Susan Paxtonc等学者是国外高产作者;从合作关系看,国内学术共同体尚未建立,国外形成了较小规模的合作;3)国内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五个
由15头野生亚洲象组成的“断鼻家族”无疑是2021年初夏全中国最知名的动物明星,甚至出圈到国外媒体.在象群的迁徙过程中,新媒体可谓充分发挥了其短平快的优势,出产了大量的内容,包括消息、文章、图片、视频等.公民新闻下放了传播权利,这也意味着过去只属于新闻记者的伦理规范,如今要上升为普遍的公共伦理.在新闻伦理向公共伦理转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困难,因此更需要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新媒体中的“野象北迁”内容中,除了要看到新媒体的动态更新帮助人们了解象群迁徙情况,也应当对其内容进行伦理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