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中,试图了解高低心理弹性组个体在利他主义、控制源、述情障碍及内隐自尊、防御机制的差异;了解高低心理弹性组个体皮肤电等生理指标基线水平的差异,及面对负性刺激时,个体负性情绪、发现积极意义的差异,以及负性情绪的恢复速度方面的差异。 研究一,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华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430名(男生198名,女生232名),运用心理弹性问卷(RS)对其进行筛选。回收有效问卷394份,回收率91.63%。将高于心理弹性量表均分(R=100)的被试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前40名作为高心理弹性组被试;按照相同的方法,选出40名低心理弹性组被试。由于联系方式缺失和部分同学不愿参加后续试验,最终参加实验的两组被试均为30名,其中男生均为11名,女生均为19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量表(SSRS),利他主义量表(SRA),自尊量表(SES),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高低心理弹性组被试进行测量。 研究二,以研究一中筛选出来的60名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为被试,以情绪片段“我的兄弟姐妹”为实验材料,诱发被试产生负性情绪,运用生物反馈仪记录并收集被试的皮肤电反应、皮温、血流量搏动、呼吸和心率指标,比较高低心理弹性组被试面对负性刺激时产生的负性情绪强烈程度的差异及影片结束后负性情绪的恢复速度差异,并用主观情绪自评为辅助手段。另外还比较了两组被试在面对负性刺激时发现积极意义的能力差异。 研究发现:1)与低心理弹性个体相比,高心理弹性个体具有较高的外显自尊和内控性,而较少认为事情的决定者是外在的;可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并可以将情绪和躯体感受相区分,并且更加注重内在,较少被事物的细枝末节牵绊;较少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而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率高。而两者在内隐自尊、利他主义、社会支持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观看负性电影时,高心理弹性组具有更高的负性情绪唤起,但是两组被试的主观情绪感受却没有显著差异;负性电影结束后,两者的情绪恢复速度没有显著差异。面临负性刺激时,高心理弹性个体具有较高的发现积极意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