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对水产品类型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很多水产养殖公司大力引进不同种类的水产品,涌现出了很多新型养殖品种,而斑石鲷就是其中一种。斑石鲷是一种在形态学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的中型鲷科鱼类,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地的沿海地区,属于温热带生活习性鱼类。斑石鲷因其肉质鲜美晶莹剔透,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又因其体态优美,体色靓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还因其很难被垂钓,被垂钓者称为矶钓之王,具有一定的垂钓娱乐价值。这些都使斑石鲷成为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水产种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水产养殖种类。然而在斑石鲷养殖过程中爆发的大规模斑石鲷虹彩病毒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斑石鲷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主要通过克隆和分析与斑石鲷抗虹彩病毒有关的免疫基因,初步分析斑石鲷抗虹彩病毒的免疫应答机制,希望为深入研究鱼类抗病机制特别是斑石鲷抗病毒机制和抗病家系建立提供理论基础。1斑石鲷rpl10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虹彩病毒科是一种感染水生生物的常见病毒种类,其具有广泛的水生动物感染谱,包括海水、淡水鱼类、贝类、两栖类、水生爬行类等。近年来,斑石鲷虹彩病毒(SKIV)因其造成的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严重而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核糖体蛋白L10基因(rpl10)参与了动植物抗病毒的负反馈调节过程。为了说明它们在斑石鲷抗病毒中的免疫作用,我们克隆了rpl10并在本研究中研究了其转录水平的变化。rpl10基因组序列的长度为3463 bp,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其中1473bp的转录产物编码215个氨基酸蛋白。组织表达分析显示rpl10分布广泛在所检测的各个组织中,而免疫相关组织(肝脏和肾脏)的表达较高。在三个组织(脾脏、肝脏、肾脏)中进一步检测了SKIV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的变化。在脾脏和肝脏中可观察到SKIV感染后的显著上调,并且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第4天。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rpl10在斑石鲷抗病毒防御中的作用。2斑石鲷TGF-β1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虹彩病毒可以广泛感染水生动物,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巨大。虹彩病毒是造成现阶段斑石鲷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其感染力极强,感染后的斑石鲷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斑石鲷养殖产业发展。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TGF-β1在斑石鲷被虹彩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运用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对TGF-β1进行了基因克隆,并对其进行在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点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斑石鲷TGF-β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3157 bp,5’非编码区长712bp,3’非编码区长1278 bp开放性阅读框长1167 bp,编码388个氨基酸,基因组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同源分析发现TGF-β1在鱼类中的相似度较高,斑石鲷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同源性最高,为76.67%。TGF-β1在斑石鲷健康组织(肝脏、脾脏、肾脏、头肾、心脏、鳃、胃、肠和皮肤)中均有表达,在头肾、肠,肝脏和皮肤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而在脾脏和肾脏组织表达量较低。为进一步研究TGF-β1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我们对健康的斑石鲷注射虹彩病毒进行刺激,随后比较了TGF-β1在脾脏、肝脏、肾脏和头肾4个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在头肾、脾脏和肝脏中,病毒刺激后TGF-β1的表达量均出现升高,但在脾脏和肝脏中,峰值出现在刺激后第4天,而在头肾中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第10天。在肾脏中,病毒刺激后的TGF-β1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0天表达量最高,4天、7天依次降低,7天降至最低,10天有所恢复。以上研究表明,TGF-β1可能响应了虹彩病毒对机体的刺激,可能在对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而病毒感染后不同组织中TGF-β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则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