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20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本田员工因对工资待遇政策不满而进行罢工,罢工一直持续到6月1日。在事件发展的前后,南海本田公司工会表现始终“碌碌无为”,不积极组织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更令人诧异的是,居然出现了南海本田公司的上级工会狮山镇总工会的工作人员与工人冲突的场景。本文运用相关的法学知识,分析了此事件反映出来的我国工会在角色上存在的缺位、错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工会角色“归位”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的工会制度建设和改革有所裨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南海本田罢工事件回顾。这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南海本田罢工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南海本田罢工事件前后工会的表现。这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工会在罢工前后的表现。指出正是由于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罢工事件的发生;并且在罢工事件进行中工会的角色错位,由职工利益的维护方转而站在了资方立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对立。第三部分:本田罢工事件工会维权缺位、错位的原因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从工会立法和工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为什么会发生工会缺位和错位的原因。在工会立法方面指出我国工会法设计的政治中心主义的工会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他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维权需求;工会本位主义使得工会与会员的关系发生颠倒,工会凌驾于工人之上,维权是工会“权利”,造成工会对工人的怠慢与漠视;而工会立法赋予工会过多的目标和任务,使得工会工作避重就轻,忘记了最本职的维护职工权利的工作。在工会自身存在的问题方面,本文指出:工会行政化使得工会面对“多难选择”,最终导向资方;工会功能福利化、娱乐化使得工会不能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真正兴奋点,从而成为一个纯粹的福利部门或生活组织;而工会活动经费和工会领导人受制于企业,更是使得工会不敢带领工人与资方进行斗争。第四部分:相关建议。结合南海本田罢工事件的案例,笔者提出了我国工会角色“归位”的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确立工会立法改革的大方向,即工会的逐步去政治化,使工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利益需求;二是改善工会组织与工人的关系,使工人在工会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具体又包括明确工会对职工的责任机制,工会活动特别是集体谈判的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工会成员对工会的诉讼机制;三是立法应当明确规定罢工权,使得南海本田等类似的事件得以“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