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八水”历史地理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是一座城市兴起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兴衰变迁的根本。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其水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变,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诚如我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曾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水利发展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研究水利史。”历史时期,西安水生环境曾呈现出“八水绕长安”优美和谐状态,促进了汉隋唐王朝的强盛,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本文由“长安八水”发展变迁入手,通过探究与之构成的水生环境、水利系统、人地关系、都市变迁等,对“长安八水”进行了系统化、长时段、专题性研究。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第三部分,为结语与思考。绪论。主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回顾了涉及到与本专题研究相关的学术史,并进行了评述;简要介绍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先秦时期的“长安八水”与早期文明。论述了关中自然地理环境,“长安八水”的自然水文状况;从源流、名称、水系等探讨了“长安八水”的发展变迁;历史时期主要受地质,外加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长安八水”中的其它原本各自流向渭水的七水又出现交汇,变迁;结合“长安八水”,探讨了华夏文明的起源。认为今灞桥、蓝田、临潼三区县交会处是华夏族形成的核心地带,灞河、浐河、渭河交汇处,5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是华夏源脉所在地,西安东郊的灞河沿岸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通过对丰水、镐水及其与丰镐二京关系的探讨,认为良好的水利环境,促使了早期都城在此崛起。周人立都于丰镐,既控制水陆交通要道,又利用“长安八水”中的涝水、沣水、滈水、潏水等提供的水源,开挖人工渠系引沣水与灵沼,使国都四面环水,形成天然屏障,既护卫了都邑安全又确保了地下水源;丰镐二京大量池沼的存在,更是其良好水生环境的有力证明。秦国动用全国之力,引泾水东流开凿郑国渠,有力地促进了关中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开创秦朝大一统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第二章,由渭水贯都到“八水六渠”。通过论述秦建都咸阳到渭水贯都,认为这是对关中自然地理环境及周边水环境综合考量的结果。秦咸阳到渭水贯都,对渭水南北水利及其池泉进行了有效的利用,确保了国都的用水及其优良生态环境的建构。西汉王朝围绕“长安八水”,先后兴建了漕渠、六辅渠、白渠、灵轵渠、成国渠、樊惠渠等六大渠系,形成“八水六渠”大的水网结构。秦汉国都正位于这个农田灌溉网和大的水网中央。国都长安引“长安八水”中的潏水、交水入城,并开凿昆明池进行调蓄,比较完美地解决了都市用水。“八水六渠”良好水生环境的构建,也成为后世在长安建都王朝或政权着力向往和重建的典范。第三章,魏晋北朝“长安八水”与隋唐“八水九渠”的建构。魏晋北朝时期,长安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但是在此建都立权的统治者,仍十分重视水利环境的构建。如引渭水疏修漕运,引泾水整饬郑白渠,引泾渭之水修富平堰、成国渠,引潏水开南山漕渠等。这一时期,“长安八水”中的渭、泾、潏三水主要在发挥作用,原因是其水量稳定,便于引流。隋唐时期,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国都长安水生环境良好,并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特别是“八水九渠”水利系统和水环境的建构,促进了“八水”与都市发展的良好互动,满足了国都发展的水利之需,为隋唐王朝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章,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八水”的变迁与渠系。通过梳理史料,分析认为宋元时期,“长安八水”中的渭水、泾水、浐水、灞水河道变迁主要集中在下游,涝水西合甘水北注于渭。这一时期,引浐水入城,修复唐末废弃的龙首渠部分渠段,供给城内水源。宋元时期,通过对引泾水的三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修整,构建了泾水农田水利灌溉渠系统。明代,通过引“长安八水”中的浐水、皂水(潏河之下游),建构都市水利,引泾水之广惠渠、通济渠,构成了都市近郊的农田水利系统。清代井灌高速发展,这是与“长安八水”提供的地下水源及构建的水环境不无关系。第五章,民国“长安八水”与建国后的都市治水。民国统治者通过引“长安八水”之潏水修西龙渠,开洋井,引沣水建自来水厂等,进行都市水利的新探索,但是由于资金、战争等内外原因,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然而,这样的探索为后世西安都市水利开发利用与发展积累了的宝贵经验。这一时期通过疏引“长安八水”或其支流,修成“关中八惠”,代表了民国时期关中水利建设的最高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关中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对“长安八水”的治理与利用齐驾并驱,并不断探索西安都市治水用水的新方式。利用渭、浐、灞、沣、皂等解决了自来水问题;“引汉济渭”缓解关中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特别是“八水润西安”规划的提出与实施,对恢复重现昔日“八水绕长安”盛景,开启都市治水新篇章,构建西安、关中优良水生环境,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语与思考。通过对“长安八水”的专题性论述,认为:以“长安八水”构筑的大的流域文明,是华夏源脉之一;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气候、水文、生物、地形、地质等是影响“长安八水”发展变迁的主要因素,这在地质时期与历史早期特别明显。人类的行为与影响是起一定的助推、支配作用的,特别是统治者,决策者;“八水”与开渠系和谐互动才能构建良好的城市水生环境。历史时期对“长安八水”的利用表现为秦汉“八水六渠”;隋唐“八水九渠”;元明“八水四渠”;清“八水二渠”;民国开“关中八惠”,引潏水修西龙渠,引沣水建自来水厂的探索等;历史时期“长安八水”变迁最大的是潏水,利用最多的也是潏水,其次是渭水、沣水、浐水、泾水、灞水;长时段来看,历史时期长安(西安)都市居民的主要用水方式为凿井汲水;“长安八水”的地域范围是周秦汉隋唐政治中心之所在。三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选择、超越、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与“长安八水”建构的水生环境相关联,并以图最终达到二者的最佳契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选择119例支扩患者,检测其入院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并对其进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清25(OH)D是否<20 ng/mL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比较支扩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与正常组间的慢性鼻窦炎发生率,以及支扩合并鼻窦炎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
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翻译质量显著提升。尽管如此,当前的神经机器翻译质量仍未达到职业译者的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机器翻译的输出质量,对机器翻译输出结果进行编辑修改的生产方式成为翻译行业广泛应用的服务。机器翻译推动的翻译行业变化促使翻译教育界开始思考在翻译培训课程中引入神经机器翻译,以帮助学员更好地适应翻译行业的发展与要求。然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与传统翻译过程不同。译后编辑者需要对良莠不齐的
道德敏感性是指个体在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道德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敏锐觉察与解释能力。新科尔伯格取向提出的四成分模型奠定了道德敏感性的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框架下对道德敏感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却很少涉及到幼儿。道德基础理论提出的五领域道德从道德内容方面框定了道德研究的范围,已有研究从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圣洁等不同领域对幼儿道德发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却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论述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出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其背景是理论与政策制定层面逐渐认识到,在我国小农户发展是攸关农业基础稳固和社会稳定的一种长期存在,是政策实践需要解决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十年来所面临的新的改革突破口,也是2020年实现整体消除贫困目标以后能否保障原有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毋庸置疑,贫困地区小农户群体对生产
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和技术智能的时代,课程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值得教的、什么是对未来生活有价值的学习。此外,当前一些逆全球化现象和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使得全球发展的秩序和框架正在被改变,在这样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加强国际理解、培养公民的全球素养至关重要。作为21世纪“强有力的”素养,全球素养是个人在理解和处理全球问题、尊重全球文化、参与全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行为倾向。本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先锋人物之一,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拓性探索使她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她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身体感知置于小说叙事的首位,呈现了疾病、创伤、疯癫、死亡等意象。本论题以伍尔夫的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文本阐释的方法,以身体为轴心,建构伍尔夫小说的身体叙事理论,运用疾病、创伤、疯癫和死亡这几个维度阐释身体叙事的意义,展现伍尔夫的身体理想和对个体身体命运
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是保障税收的重要手段,因地区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全面抗战时期,为了生存发展及长期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工商税收制度建设即是其重要的一环。综观此一时期边区的工商税制建设,一方面和中共苏维埃时期的税制实践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和边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息息相关。总体上看,以皖南事变为界,
唐代马文化昌盛,既推动相马行业的再度兴盛,更促使咏马诗、鞍马画走向繁荣,创造出精妙绝伦的诗歌意象与图画形象。相马术、唐代鞍马画与唐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尝试对术、诗、画三者的交互关系进行揭示。一方面,以唐人知识视野中的相马术为考察对象,梳理其来源与体现。由此,进一步探讨相马术在唐诗中的呈现与诗学意义,讨论从《诗经》到唐诗的咏马技法与审美的变动,及其与相马术的关系,并结合相马文化对部分马意象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还面临着人口红利优势减弱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等一系列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以突破人力资本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考虑到我国农
清代文言小说是继唐传奇之后文言小说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文言小说最后的辉煌。清代的佛教民间信仰异常繁盛,这两者之间潜藏着深厚的因缘。但目前学界对这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整体性关注不足,研究不多,对二者关系研究十分零散,它们同被弃置于清代文学和宗教研究的边缘地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语体就被主流文化遗弃,而清代佛教民间信仰情况复杂,其现代的遗存痕迹正在淡化消失。当这两类文化均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