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是一位在建国之后的三十年间被遗忘的作家,特定时代的文学构想将张爱玲排除于文学接受视阈之外。进入新时期,随着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变,张爱玲开始为研究者、读者所接受,并逐渐被经典化阐释。于是,本论文旨在于整理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研究中的张爱玲镜像,并探讨张爱玲为何在新时期被重构、为何会映现出缤纷的镜像。论文主要立足于阐释学学,选取较为显著的张爱玲接受进行分析,考察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历程。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八十年代张爱玲形象的重构,其总的趋势是文学本体张爱玲的回归。第一节从文化、文学环境方面阐述张爱玲在新时期被重构的缘由和概述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研究。第二节据对大陆张爱玲研究影响的重要程度选取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作个案研究,分析《中国现代小说史》具有以审美为表现的意识形态性,它因与八十年代大陆思想文化“部分共谋”而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张爱玲形象重构。第三节探讨文学本体张爱玲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其特征。第四节以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为个案,分析女性主体张爱玲形象及其“未完成”性。第二章以九十年代大众文化研究重构的张爱玲形象为研究对象,阐述张爱玲在九十年代重新理解、反思“现代”的浪潮中走向经典地位。第一节阐述张爱玲的“现代性”被体认以及为何被体认。第二节选取文化研究中对张爱玲重构有重要意义的都市文化研究,分析其中的张爱玲形象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意味。第四章分析新世纪大众文化领域重构的张爱玲形象。第一节以张爱玲小说《色,戒》的电影改编为个案,通过文本和电影细读,探讨张爱玲怎样在大众文化的读解之中变幻形象。第二节以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出版为例,说明《小团圆》并非单纯具有学术意义,分析《小团圆》如何在学者和文化商业的有意无意联合中使张爱玲成为大众文化时代的“畅销书作家”。自张爱玲在八十年代初走进文学阅读、研究视野,有关张爱玲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不过,对张爱玲研究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有的研究大多只是关于张爱玲研究、接受状况的描述,以及对其背后原因的简单探讨,对张爱玲研究背后的思想文化意蕴的分析还有所欠缺。于是,本论文立足于阐释学,致力于深入挖掘张爱玲重构思想文化意蕴,同时也为张爱玲研究做一种梳理的回顾,为新时期思想文化状貌做一种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