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评量、因素鉴别与干预策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高校的通力配合下,我国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社会工作机构不断增加,社会工作者队伍迅速壮大。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不健全、大众认同度低,专业化水平偏低、职业化发展迟缓,社工薪酬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在岗社工的工作状况令人担忧。而近几年来社工人才流失不断加剧的事实又向我们发出警告,关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大量研究证明,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并对个体的工作和组织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对有效防止社工人才流失现象的加重,切实促进社会工作者社会职能的发挥,以及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武汉、重庆等七个城市的250名社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软件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的描述统计分析,对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期达到以下几个研究目的:第一,职业倦怠现状分析:探究社会工作者是否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程度如何;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工作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状况有无差异。第二,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环境、社会支持、个体因素、人口学变量、工作情况等影响因素中,哪些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哪些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影响显著。第三,基于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社会工作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社会工作者已出现轻度职业倦怠,人口学特征中,婚姻状况不同,职业倦怠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已婚社工的人格解体状况比未婚社工严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在职业倦怠感上无明显差异。工作情况中,专业背景、工作年限、工作领域、资格证持有情况等的不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状况无明显差异。第二,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家庭支持、工作环境、制度环境、薪酬、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家庭冲突等九个公因子。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除制度环境因子、工作压力因子外,其他影响因子均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个体因素也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上级支持、工作环境、家庭支持、同事支持、薪酬等因素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根据回归系数,得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职业倦怠=2.512-0.158上级支持-0.137工作环境-0.107家庭支持-0.106同事支持-0.058薪酬。五个因素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影响力依次减少。最后,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完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增强社会支持力度,提高工作效能和成就感;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酬水平,增强工作动力;社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调节,成熟应对等干预对策。
其他文献
<正>皮下气肿是指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以手按压可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多由于肺、气管、胸膜受损后或肺部手术切口缝合不良,气体自病变部逸出,加之
1910年,康定斯基创作完成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西方抽象绘画艺术也自此产生,康定斯基被誉为抽象艺术的鼻祖。1919年,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包豪斯学院,开启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之航
因为我国采取商标权注册取得原则,以往没能重视商标使用的法律意义,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商标使用问题。完善商标法中商标使用的相关规定,把商标使用界定为识别商品
任何社会发展都无法拒斥代价的付出,高职教育自然概莫能外。然而,愈发凸显的发展代价已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深入变革,能否有效地控制代价的付出左右着高职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为
<正>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开发新产品和努力改进老产品的设计,不断满足
杭州是首批国家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数字城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杭州“数字城管”的试点经验进行认真总结,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技术对非洲菊3个常见品种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倍性.结果表明:供试的3个非洲菊品种均为二倍体."深圳5号"核型公式为2n=2x=50=2M+34m+1
文化大众作为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供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供应则培养了文化大众的消费旨趣和消费能力。现代文化大众的崛起是文化
我国物联网方面的研究虽然在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与之相关的物联网技术也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各方关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特别是物联网技术
探讨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制造系统研究工作的产生背景与科学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评述了目前的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指出了现阶段的关键研究内容及对策。 The bac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