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高校的通力配合下,我国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社会工作机构不断增加,社会工作者队伍迅速壮大。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不健全、大众认同度低,专业化水平偏低、职业化发展迟缓,社工薪酬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在岗社工的工作状况令人担忧。而近几年来社工人才流失不断加剧的事实又向我们发出警告,关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大量研究证明,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并对个体的工作和组织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对有效防止社工人才流失现象的加重,切实促进社会工作者社会职能的发挥,以及促使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武汉、重庆等七个城市的250名社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软件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的描述统计分析,对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期达到以下几个研究目的:第一,职业倦怠现状分析:探究社会工作者是否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程度如何;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工作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状况有无差异。第二,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环境、社会支持、个体因素、人口学变量、工作情况等影响因素中,哪些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哪些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影响显著。第三,基于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社会工作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社会工作者已出现轻度职业倦怠,人口学特征中,婚姻状况不同,职业倦怠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已婚社工的人格解体状况比未婚社工严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在职业倦怠感上无明显差异。工作情况中,专业背景、工作年限、工作领域、资格证持有情况等的不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状况无明显差异。第二,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家庭支持、工作环境、制度环境、薪酬、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家庭冲突等九个公因子。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除制度环境因子、工作压力因子外,其他影响因子均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个体因素也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上级支持、工作环境、家庭支持、同事支持、薪酬等因素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根据回归系数,得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职业倦怠=2.512-0.158上级支持-0.137工作环境-0.107家庭支持-0.106同事支持-0.058薪酬。五个因素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影响力依次减少。最后,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完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增强社会支持力度,提高工作效能和成就感;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酬水平,增强工作动力;社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调节,成熟应对等干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