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电影导演陈凯歌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一次梳理和总结。陈凯歌电影创作历程中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从艺术到市场的艰难转变。本文通过对陈凯歌代表性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探讨陈凯歌电影的美学品格及其电影文化视点的转移,力图揭示陈凯歌电影中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电影文化视点转移后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一、陈凯歌电影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陈凯歌电影中独特的文化特质,既同他的个人经历——童年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少年时所经历的“文革”风波以及青年时代的大学教育密不可分,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息息相关。二、陈凯歌电影文化视点的转移。陈凯歌的电影创作,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黄土地》、《大阅兵》和《孩子王》、《边走边唱》是陈凯歌电影创作的第一阶段,也是陈凯歌对电影本体美学的重建和探索阶段。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构成了这些作品的主要特征。第二阶段:陈凯歌对电影经典元素的尝试阶段。继《边走边唱》之后,陈凯歌的电影模式发生了变化,从对电影本体美学的实验和探索逐步转向了对电影艺术经典元素的把握,《霸王别姬》和《风月》是陈凯歌学习讲故事的尝试,也承载着陈凯歌独特的文化思考。第三阶段:从困惑到澄清,从复杂到单纯。《荆轲刺秦王》、《温柔地杀我》体现了陈凯歌创作中的困惑。几年的沉寂之后,陈凯歌芜杂的电影思想得以沉淀和澄清,拍摄了流畅单纯的《和你在一起》,标志着陈凯歌由原来的“文化”创作范式进入了“文化+商品”的创作范式。第四阶段:话说《无极》:扛起中国商业电影的大旗。2004年开始制作的商业巨片《无极》标志着陈凯歌和中国其他商业片导演一起,扛起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大旗。陈凯歌的这种转变,对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三、展望和期待:对陈凯歌电影的一种文化判断。面对尚未定型的、处于剧烈变动中的电影文化生态环境,陈凯歌的电影文化视点发生一次又一次被动或主动的转移,这种转移既反映了整个中国电影文化的一种焦虑与不安,也体现了陈凯歌电影独特的文化特质。他把电影视为一种表达对世界和人生审美体验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