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anslator's Identity and the Translator Behavior: A Probe into Shapiro Model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up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史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翻译理论的发展起着总结、反观和推进的作用,而译者研究是翻译史研究的中心。译者是文化的搭桥人,知名译家的翻译成就是翻译史撰写的基础材料和评价依据。“外来译家”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重要的特殊翻译群体,他们来自外国,专事中外翻译和文化交流,因熟谙母语且精通中国语言文化为特定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沙博理是当代中国翻译上最不可忽视的一位外来译家。   沙博理本为美国犹太人,却因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加入中国国籍,投身于当代中国翻译事业达半个多世纪,翻译总字数约千万。对于这样一位身份和地位特殊、为中国翻译事业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译家,我国翻译研究界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目前,关于翻译家沙博理研究,既无专著问世,也无课题研究,更遑论对其翻译思想和策略的深入分析和对其翻译行为特点的探究。本论文系统审视沙博理的翻译实践与思想,探讨沙博理的各种身份与其翻译行为的关系,尝试提出“沙博理翻译模式”。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综述翻译家研究及沙博理研究的现状,指出其中的成就和不足。第三章梳理沙博理三个翻译实践阶段的特点,探究多重身份对其翻译行为的影响并总结验证了沙博理的翻译思想与策略。第四章尝试提出“沙博理翻译模式”,分析该模式三个方面的特点,指出沙博理翻译模式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论借鉴作用。第五章总结全文,指出贡献与不足,并提出研究点以待进一步研究。   沙博理为中国当代翻译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沙博理翻译模式全面兼顾了作者、译者、读者三个角度,体现了外来译家翻译行为的独特性,该模式对中国作品的外译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一位对美国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作家。他的文学思想及其作品极大地影响了诸如威廉·福克纳、厄内斯特·海明威以及托马斯·伍尔夫等众多文学名
西方的口译研究始于会议口译的研究,此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而中国的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与西方口译研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论是最开始的总结译员口译经验还是后来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