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芙蓉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古华的代表作,作为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古华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芙蓉镇》文化负载词的大量运用正是这鲜活生动的农村图景得以展现给读者的保证。而对于翻译活动而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却不是一件易事。由著名翻译家戴乃迭于1983年英译的《芙蓉镇》,在同年由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熊猫丛书系列以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为名出版,并在海外获得不错反响,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如何得到海外读者的认可值得研究和借鉴。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借鉴奈达对于文化的分类,将《芙蓉镇》中文化负载词分为以下五类:分别是生态、社会、物质、宗教、语言类文化负载词,并且从文化图示在翻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出发,即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文化图式缺省,对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文化图式对应时,译者采用了直译、释义和套译的翻译方法;在图式冲突时,运用了变译和释义的翻译方法;在图式缺省的时候,译者采用了直译、意译、音译和注释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的使用,或是激活了他们在本文化中已习得的文化图式,或是对原有的文化图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甚至是以新建图式的方式来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图式的创建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总是能够激活译文读者的某些文化图式信息,使得新创建的文化图式发挥作用。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文化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该采用能够激活译文读者文化图式或者使其文化图式得到合理调整的翻译方法,必要时,要为他们创建新的图式。从戴乃迭英译的《芙蓉镇》来看,其对于目标语文化图式以及原语文化图式有着相当的了解,这也启示译者应当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文化图式,以便更好的把握读者的接受能力,创造更好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