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构建一级科学文献研究模式,并应用于GIP的一级科学文献研究,试图寻找科学、系统的一级科学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306例NAFLD(肝癖)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为制定相对客观、实用的证候计量诊断标准及证候轻重程度计量分级标准奠定初步基础。通过分析61例NAFLD(肝癖)患者及22例正常人的空腹血清GIP含量变化特点,探讨空腹GIP含量变化与NAFLD(肝癖)可能存在的关系,并探讨空腹GIP含量变化和NAFLD(肝癖)中医证候分型的关系。研究方法:利用标准文献检索方法,制定严格的一级科学文献评价标准及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构建一级科学文献研究模式并应用于GIP的文献研究。通过制定NAFLD(肝癖)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问卷调查表,采集NAFLD(肝癖)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频数优势法对NAFLD(肝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进行客观化分析。利用ELISA法检测61例NAFLD(肝癖)患者及22例正常人的空腹血清GIP含量,比较GIP值在NAFLD(肝癖)组和正常组的差异,分析NAFLD(肝癖)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空腹血清GIP值变化特点,分析单纯NAFLD(肝癖)组、NAFLD(肝癖)合并肥胖症组、NAFLD(肝癖)合并糖尿病组间的变化,寻找空腹GIP值变化和其他NAFLD(肝癖)血液指标存在的相关性。结果:(1)成功构建并应用了一级科学文献研究模式,完成了GIP一级科学文献的整理和综述。(2)306例NAFLD(肝癖)患者经因子分析后可获得基本符合中医证候诊断的公因子13个,反应了NAFLD(肝癖)病机特点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湿、热、瘀、气、虚,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脾、肾。以症状和体征为变量通过聚类分析,结合专家组命名,可将306例NAFLD(肝癖)病例分为5类:湿热内蕴证101例,肝郁脾虚证89例,痰湿内阻证47例,气滞血瘀证41例,脾肾阳虚证28例。利用频数优势法、黄金分割法、正态分布法估计参考值范围单侧下限或百分位数法、四分位数间距定级法最终确立了五个证型的诊断阈值、证候主症(征)和次症(征),各证候轻重程度(轻、中、重)分级阈值。(3)纳入61例NAFLD(肝癖)患者的空腹血清GIP值明显高于22例正常对照组GIP值,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61例NAFLD(肝癖)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后分为五个中医证型,各证型间采用两两比较证型间空腹血清GIP值,结果各证型间空腹GI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将61例NAFLD(肝癖)患者分为单纯NAFLD(肝癖)组、NAFLD(肝癖)+肥胖症组、NAFLD(肝癖)+糖尿病组,两两比较各组间空腹血清GIP值,各组间GIP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NAFLD(肝癖)患者空腹GIP值变化与B超下脂肪肝病变轻重程度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空腹GIP值升高和AST、TG升高呈正相关关系,和LDL-C升高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本研究以GIP为对象,成功构建并运用了一级科学文献研究模式,为系统、科学的进行文献综述奠定了初步方法学基础。(2)本课题系统研究了NAFLD(肝癖)的中医学病机、辨证分型及计量诊断标准,为从中医学角度系统认识NAFLD(肝癖)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临床依据,可为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提供初步参考。(3)61例NAFLD(肝癖)患者空腹血清GIP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GIP可能和NAFLD(肝癖)的发病或者发展相关。空腹GIP值变化在NAFLD(肝癖)的各个中医学辨证分型间比较统计学上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本研究中空腹血清GIP值变化和NAFLD(肝癖)各中医证候分型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4)空腹GIP值变化与NAFLD(肝癖)是否合并肥胖症或糖尿病无统计学的显著性意义,升高的空腹GIP值和升高的AST、TG、LDL-C值可能有关,提示本研究中空腹GIP值升高可能和肝细胞损害、脂肪代谢失调可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