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三种体位下的动态CT测量,观察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正常人和2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分别行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薄层螺旋CT扫描(C4~C6),将数据传至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成像,重建层厚0.625 mm,测量每一截面骨性椎管和纤维性椎管的面积及椎管椎体的矢状径线,利用MATLAB 7.0.1求出三种体位下颈椎的椎管占位率,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1.在中立位下,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不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正常人,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立位下颈椎管率与JOA评分不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3(P>0.05):继发性椎管矢状径、有效椎管率和椎管占位率与JOA评分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445(P<0.05),0.496(P<0.05),-0.611(P<0.01)。3.在不同体位下,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息者的颈椎椎管占位率的动态变化相一致,均为:过伸位>中立位>过屈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利用螺旋CT扫描图像经薄层重建后结合MATLAB语言计算出的椎管占位率可以客观反映颈椎屈伸运动过程中颈脊髓受压程度的动态变化,其对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判断脊髓的受压程度、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避免手术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2.继发性椎管矢状径、有效椎管率和椎管占位率均与JOA评分密切相关,且后者相关性更高,可为临床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定量指标,作为容积评估更能真实反映脊髓受压情况,有利于从空间而不是平面概念上理解和分析椎管狭窄对脊髓的影响。3.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椎管占位率增大,是过伸性颈椎损伤发生的机制所在。对颈椎管储备空间下降的颈椎病患者更易发生过伸性损伤。4.过屈位时椎管拉长,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回纳,加上折叠内陷黄韧带绷紧,颈椎管储备空间相对增大,椎管占位率减小,可能是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的机体代偿机制之一。但该体位并非生理性体位,易导致颈椎生物力学传导紊乱,加速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失代偿后引起颈脊髓受压程度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