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放牧和过度刈割利用会导致草地退化。退化草地的恢复理论与技术是我国草地管理与草地生态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在松嫩草地上选择了长岭割草地(围封3年)和通榆放牧地(围封10年和6年)两处样地,于2009年和2010年采用样方调查法和埋土芯法测定了围封后的割草地、放牧地和对照样地(未围封)的群落特征以及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目的在于阐明割草地、放牧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产力变化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为松嫩平原退化草地的恢复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在连年割草地样地,围封地和割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地下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围封地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割草地。植物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都随着丰富度的增加而减少,倾向于负相关关系。2010年,围封地的地下生产力要显著高于割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植物地上生物量仍随多样性的增高而降低。连续两年调查发现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在围栏内外均未表现出与物种多样性的显著相关。割草地围封4年后,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显著提高,但是物种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并未发生显著变化。2009年,在围封9年的放牧地内,植物地上生物量要显著低于围封5年放牧地。围封9年和围封5年两个样地内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都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2010年,围封10年和围封6年样地两个围栏内的物种丰富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均无显著性的差异,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随着丰富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放牧地围封禁牧6~10年后,地下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物种多样性与地下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的关系均未发生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