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量对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研究。材料与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四组,四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A组为头针强刺激上肢强刺激组、B组为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组、C组为头针弱刺激上肢强刺激组、D组为头针弱刺激上肢弱刺激组,均用同样品牌型号的电针仪通过刺激时间的长短、刺激强度的大小及频率的高低来控制针刺的刺激量。分别在第一次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应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的分级、应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来评定患者上肢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能力,观察四组在第一次治疗后是否具有即刻效应,及疗程结束后的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情况,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差异,比较四组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四组患者均无脱落病例,对比四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病程、大脑病变部位及疾病性质、治疗前修订的Ashworth痉挛量表、治疗前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定,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一次治疗后,经修订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四组患者的肌张力等级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四组对患侧上肢的肌张力改善无即刻效应;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仅B组在第一次治疗后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有即刻效应;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在第一次治疗后,仅B、D两组治疗方法对于上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即刻效应,将B、D两组第一次治疗后与治疗前ADL分数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疗程结束后,经修订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四组患者上肢肌张力情况均有改善(P<0.05),将四组患者上肢痉挛指数改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B组(80.00%)>D组(73.33%)>A组(46.67%)>C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四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1),两两比较表明,B组患者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D组患者FMA评分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0.05)即:B组>D组>A组=C组;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表明,四组方法对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P<0.01),四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组间两两比较显示,B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其余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C组比较,P=0.03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B组>D组>A组>C组。结论:1.头针强刺激上肢强刺激、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强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弱刺激,这四种不同针刺刺激量均可改善中风后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组的效果最好。2.上述四种不同针刺刺激量对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无即刻效应;仅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有即刻效应;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弱刺激对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有即刻效应,但两组间无差别。3.对于上肢肌张力改善程度: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强刺激上肢强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强刺激;对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程度: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强刺激上肢强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强刺激;对于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头针强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弱刺激>头针强刺激上肢强刺激>头针弱刺激上肢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