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东方杂志》中的女子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yang_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民初(1911-1924)《东方杂志》发表的有关女子问题的文章为研究对象,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从《东方杂志》发表的有关争取女子参政、女子教育和职业、婚恋问题、家庭改革等方面的言论看,既显示了文化保守主义者时刻关注中外妇女解放运动的开放心态,也反映出他们在妇女解放问题上低调而保守的态度。对女性能力的质疑、女性气质的强调、对社会接受度的考虑是他们衡量中国妇女解放走向的标准。造成文化保守主义者这种态度的根源,在于他们坚守本土文化价值的同时,有选择的吸收西方价值的调适理念,以及在女性观念上的性别生理本质主义倾向。 文章第一部分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女运动的种种特点,在此背景下,展开《东方杂志》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基本态度的分析。 第二部分通过考察他们对中西方妇女争取参政权运动的不同态度,探讨他们在女子参政问题上低调考虑的原因。指出他们认为女子教育的普及要比女子参政权的获得更为迫切,是因为他们质疑国内女性在现阶段参政的能力。第三部分考察了他们关于女子教育和女子职业的观点。指出他们虽认为这两方面是女性独立的基础,不反对女子教育和女子从业,但要求二者的进度不应超出社会的承受力;同时,他们比较看重女子职业与传统之间的共存性,认为女性应该从事符合女性气质的职业。有知识的“良妻贤母”是他们理想的女性定位,因此无论是教育,或是职业,都应符合女性的气质。 第四部分考察了他们在婚姻自由问题的主张。指出他们在婚恋自由与否上看重社会责任,是认识到婚恋自由是有限度的;而现实中女性的矛盾言行也证明了自由的接受度是被设防的。另外,当时的调查报告指出,在现实的婚姻关系中,无论是否获得自由,女性始终处于被选择的地位,使他们认识到,尽管传统婚姻制度具有众多的不合理性,但仍可以给妇女以暂时性的避难所,保证她们当下的利益。说明他们注意到了婚恋自由要考虑社会接受度的问题。第五部分考察了他们在家庭改革与妇女解放关系方面的观点。与当时许多宣传女性不应再受家庭束缚的家庭改革观不同,鉴于社会接受度的限制和女性自身的实际状况,女性为了独立而摆脱家庭是他们所不可取的,他们的家庭改革观着重于完善传统的家庭制度。 尽管有“男性色彩”与性别生理决定论等方面的思想局限,相对于五四时期较为激进的妇女解放思想,《东方杂志》上体现的以中国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相调适、注重性别差异与社会现实接受度的相对保守的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思想价值。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短暂的自由贸易之后,流通领域里实行了长达32年(1953-1985)的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流通体制在前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后期就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这种体制
文从五四时期中国婚恋观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事实出发,以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平台,主要运用社会历史学的方法,将五四婚恋观的变革置于这一时期妇女解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系统
摘 要:对业界智能弹性架构网络虚拟技术、环网技术、HSRP、VRRP虚拟网络路由协议、OSPF动态路由组网技术、链路聚合技术 、Spanning tree(生成树协议)等虚拟备份技术进行综合研究,根据吐哈油田网络架构及技术,成功将HSRP、VRRP虚拟网络路由协议、OSPF动态路由组网技术、链路聚合技术 、Spanning tree(生成树协议)等技术应用于吐哈网络,使油田主干核心网络实现了双核心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交通运输业经历了自己的独特发展历程,1949年以前中国的交通建设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西方列强为各自的利益,在中国修建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社会思潮蓬勃而起,社会阶层加速分化,内忧外患频仍。清末立宪包括清廷自上而下的预备立宪新政与立宪派自下而上发起
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改革家,是英国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卢梭理论的基础上对“公意”(general wil
维吾尔史学是维吾尔历史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8—17世纪是维吾尔史学发展从萌芽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开展对维吾尔史学发展的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