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城》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大陆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是一首清丽、哀婉的田园牧歌。其问世已逾70载,其研究亦走了70余年的历程,且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至今《边城》已出现了两个译本,第一个译本The Frontier City由金陧和Robert Payne翻译,1947年出版,第二个译本The Border Town由戴乃迭翻译,1981年出版。沈从文善于用抒情诗的笔调创作,这使其小说有着浓郁的审美价值。他将主观的抒情性与生活的真实性紧密结合,从而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意与境浑的象外之境一边城。因此对《边城》翻译的美学价值的研究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译作能否成功再现原文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能否在译语环境中获得生命力。因此如何再现这个神秘如诗的象外之境所呈现出的美学风貌是译者所面临的一个艰巨使命。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边城》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其翻译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则更是少有。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文学翻译与美学的联姻是天作之合。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的一门学科,而翻译美学则是把美学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因为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可以用美学来评价文学作品及其翻译文本的美学价值。运用美学理论来探索文学翻译,分析文学译本,对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翻译美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边城》作为一首美学价值极高的田园牧歌,两者的结合顺乎自然。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大有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本文主要依据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将其应用于《边城》的原作及译文文本分析。笔者通过结合沈从文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内在美学成分及外在美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边城》两个英译本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并探讨了翻译客体与翻译主体在美学再现的过程中如何达到协调统一。本文以充分的实例来分析论证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有效阐释力,比较了两个译本的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边城》原作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的系统对比分析,发现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美,不过戴译在这方面较之金译要稍胜一筹。当然,金无足赤,两个译本都还存在个别尚可改进之处。本文为《边城》译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新视角,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证明翻译美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能够引入翻译学科的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翻译中许多美学问题都和审美标准有着一定的联系,了解这些审美标准的特性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欣赏美学要素,并对译作做出美学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