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回顾了与服务业相关的理论发展,并重点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分类,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有着不同的看法,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尝试通过定量的方法来给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分类。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本文将那些主要用于满足其他行业生产者对中间服务业需求的产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具体的划分过程中,利用上海的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各行业的中间使用率来确定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分析,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各部门中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最具有中间投入性质的服务部门。对于整个第三产业来说,金融和保险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其他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对第二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此外,本文对上海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产业间波及效果的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水平与影响力水平均高于服务业各部门的平均水平。这体现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也是支持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门。之后,本文通过回归分析与点弹性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要远远大于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要远大于服务业的其他行业。最后,通过与香港、新加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比较,本文得到上海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与国内其他城市或地区相比,上海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上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一定的人才优势,与相对广泛的对内、对外联系。同时,上海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形成一批真正有实力、有品牌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其次,上海仍然缺乏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尤其在金融、物流等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第三,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力度偏弱。本文对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上海要紧扣“四个中心”的建设,加快完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专业人才;在吸引国际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住上海的同时,培养有实力、有活力的本土企业;增加上海与周边长三角其他省市的互动,使上海能够更好的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