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治理是治理理论在我国乡村社会的具体运用,是我国为管理乡村社会,解决乡村社会实际问题,发展乡村社会而进行的一种全新尝试。乡村治理自1998年被提出以来,其理论内涵和外延都得以发展,已成为管理和发展乡村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村治理也遭遇了多重阻力。地方文化作为基层行政系统的行政环境,对基层政权的行政行为产生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基层政权政策运行设置了文化障碍。而文化障碍外在表现为乡村社会力量的消极不合作和积极对抗,由此导致了基层政策执行偏差。因此,分析地方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挖掘地方文化中与乡村治理的相契合的有效因素,并引导诸多地方文化因素成为乡村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研究以地方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研究的切入口,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第二部分以治理理论为基础,对乡村治理的理论内涵、基本形式和目标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文化视域应用于乡村治理研究的可能性;尝试把地方文化因素归为治理型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和政策型文化,界定其内涵,并分析三种类型的文化因素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分析时间、空间和制度维度下的地方文化状态。第三部分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地方文化对乡村治理影响。第四部分尝试在乡村善治背景下乡村治理文化体系构建,分析支持乡村治理目标模式的乡村治理文化体系构建的原因和意义、目标和原则、内容和途径,旨在达到提高乡村社会整体素质、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乡村治理的有序进行和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目的。本研究认为,治理理论为我国乡村政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文化视角,对我国乡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乡村社会各种矛盾凸显,加剧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地方文化在乡村社会发挥着社会整合、促进公益事业发展、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阻碍主流价值观向下渗透、影响基层公职人员行为、干扰基层选举、破坏社会秩序等负面影响,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重视乡村社会中非经济的文化因素的功用;应从引导地方文化进行现代价值转换、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大乡村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整体素质和培育多元化治理主体等方面进行乡村治理的文化体系构建,从而实现乡村治理向乡村善治的目标模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