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规避目前临床常用西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探讨益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散: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陈绍宏教授发明)在防治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临床治疗提供方向和思路。方法:以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医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标准,以平行、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治疗,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持续观察。疗效判定: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凝血水平、血液流变学、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对入组病例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治疗1个月后,两组均具有改善中医症状和体征的作用,均能够降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6个月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有意义;3个月后治疗组组内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超敏CRP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治疗6个月后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意义。(3)生化指标:治疗3个月,治疗组在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差异组内、组间比较有意义;治疗6个月两组在TG水平测定,比较无意义。(4)凝血水平: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PT、APTT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血液流变学水平:治疗6个月后,两组在红细胞压积两组组间比较无意义;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组内比较有意义。治疗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3月后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6)颈动脉彩超指标:在用药3个月,两组在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方面组间比较有意义;治疗组在用药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组内比较有意义。用药6个月后斑块积分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有意义。(7)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对本次临床观察,应用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可以减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可能与改善血脂、血流动力学及同型半胱氨酸等有关,且无毒、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