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络诊察是传统中医中针灸临床过程的重要一环,本文着眼于颈部经络系统循行,在总结其规律后,继而对颈部多发代表疾病的经络诊察进行研究。针灸技法历史悠久,灵活多变,适用症广泛,疗效突出。多部古代经典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其中首推《黄帝内经》,书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与理论,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文字依据。通过检索、整理、归纳、总结循行经过颈部的一些经络系统的规律特点,深层剖析相关疾病(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例,以下简称甲亢)诊疗过程中经络诊察的应用方法等,结合现代理论和临床经验,以期探索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正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理论依据、数据分析。文献综述部分分别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针灸治疗近况和经络诊察的古今认识进行了讨论,通过归纳并分析针灸治疗的优势以及经络诊察在临床中的突出作用,来体现本研究的重点。经络诊察作为针灸临床的重要诊断手法,同时又指导针灸治疗,是现代中医临床中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络诊察是对经络系统进行“审、切、循、扪、按”等,以发现有无颜色、形态、温度、感觉等异常改变。将这些异常改变作为病理依据,诊断疾病并分析病性和病位,继而采取相应治疗针灸措施。理论依据部分主要对循行经过颈部的经络系统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涉及的经络系统和病症进行归类和分析。将经络系统的循行规律谙熟于心是临床医生做经络诊察的前提条件,无规律则无从下手。其次,熟悉经络系统的病候有助于临床诊断疾病,有助于对病性和病位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古代文献中记载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相关临床表现,对这些相关病症的描述和治疗进行总结和阐述,发掘其病症与经络系统病候间的共性,有助于将脏腑、经络、病症紧密结合,丰富疾病诊疗思路。数据分析部分分别对古今文献中采取穴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条文进行摘录,归纳穴位频次及归经,通过分析讨论经脉、部位、穴位各自之间的规律,来发现古今临床治疗本病的异同。最终得出结论,总结了临床常用的经脉、部位、穴位,以指导临床经络诊察和治疗。通过以上论述,重点突出了经络诊察在针灸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确切的结论来指导和规范临床经络诊察的实际操作。方法从8本古代经典文献、15本后世针灸文献和11本现代核心期刊文献中检索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所有涉及到穴位的条文,统计经穴及其频次,在对其进行归经,总结其在经脉和人体各部位的分布规律。对比古今变化,总结其演变特点,为临床定经脉、定部位、定穴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检索到古代文献108条原文,涉及11条经脉,32个穴位,157穴次。现代有效文献79篇文章,涉及14条经脉,100个穴位,651穴次。通过对比分析初步得出,古今文献中,针刺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使用频率较高(次数比例均>8%)的经脉均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常用部位是头面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常用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水突。结论结合古今文献检索结果分析得知,古今临床均重视使用阳经穴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其中足三阳经和阳明经穴位分布最多。阳经多主实证、热证,说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可见到一些实热性质的临床表现。此外,有一些穴次比例变化明显的经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穴次比例有下降趋势的经脉中,手太阴肺经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人体的气机是左升右降,肺居上,主肃降,在治疗中取手太阴肺经穴位,可肃降厥逆之气。穴次比例有上升趋势的经脉中,一条是任脉,任脉循行于人体阴面正中,总司人体阴经;另一条是足少阴肾经。现代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选取的经脉中新增了3条阴经,且穴次比例较大。阴经在病程晚期使用频次较多,且多在配穴中使用,辅助治疗。对于疾病发展到病性属虚的阶段,临床多采取针药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针灸治疗。古代临床首选胸腹部穴位,现代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注重远端取穴,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古代针灸经典文献及某些现代临床医家反复强调针刺前要辨别经络的虚实,然后施治,并指出用作经络诊察的经脉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反之亦成立。结合临床表现和经络系统所对应的病候特点辨别虚实,病机多实提示首察阳经;病机多虚提示首察阴经。如果是实证,其次要再辨别是在哪一条阳经,在采取精确定位选穴进行经络诊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