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升高,髋部骨折患者越来越常见。老年人不慎髋部骨折后,几乎所有都伴随下肢行走功能丧失,如不行手术治疗,往往需要制动卧床较长时间,加之老年患者常合并各类基础疾病,容易造成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其结局甚至比手术更加严重。并且骨折愈合后仍可能存在畸形、疼痛及活动障碍,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但手术对机体又是一次大的创伤,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常见并发症,栓子脱落造成的肺栓塞甚至会造成死亡的结局。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分析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相关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联,筛选出危险因素,预测其发生可能,指导是否适合行手术治疗,术后及时处理,用以指导临床。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2月,60岁以上,诊断包含“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且在我院一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3例。探讨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发生骨折至术前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血小板的极大值与术后下肢DVT出现的相关性。应用Excell表格录入各项资料和数据,并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先筛选对术后下肢DVT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进入多元回归,再通过绘制相关性因素的ROC曲线来选定最佳范围。结果:收集63例患者中,术后下肢DVT发生的比例为9.52%(6/63)。其中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发生骨折至术前的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血小板与术后下肢DVT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二者与术后下肢DVT均呈正相关。分别绘制以FIB、D-Dimer及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图,其线下面积依次为0.769、0.833、0.877,此时三者P值均小于0.05。以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加最大时为检测的最佳工作点,则FIB对术后下肢DVT预测的最佳工作点为4.275g/L,预测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6.7%,假阳性率为16.7%,假阴性率为33.3%,阳性预测值为20.8%,阴性预测值为97.4%, Youden指数为50%。D-Dimer对术后下肢DVT预测的最佳工作点为3.151ug/ml,此时其预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6.7%,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33.3%,阳性预测值为24.0%,阴性预测值为100%, Youden指数为66.7%。联合二者对术后下肢DVT预测时取FIB>4.275g/L且D-Dimer> 3.151ug/ml时为阳性,余为阴性,此时其预测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9.5%,假阳性率为16.7%,假阴性率为10.5%,阳性预测值为45.5%,阴性预测值为98.1%,Youden指数为72.8%。结论:本研究显示:FIB及D-Dimer对老年髋部患者骨折术后下肢DVT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其阳性预测值普遍较小,阴性预测有较高的价值。若同时联合二者纳入考虑(取FIB>4.275g/L且D-Dimer>3.151ug/ml)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DVT的出现预测将明显提高。但由于样本量较小,无法反应总体样本水平,且其联合阳性预测值仅为45.5%,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实际临床中价值不大,需纳入更多因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