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正是因为人类拥有强大的社会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他人的信念、愿望、意图和人格特质。社会认知过程需要工作记忆的支持,以实现对社会信息的短时存储和即时加工。然而,传统工作记忆理论仅关注了对象的物理属性,即工作记忆对物理信息的存储与加工。近年来,有个别研究涉及了社会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另有数项研究考察了社会工作记忆能力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关系,但迄今尚无研究直接探讨社会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加工特点。已有研究表明,社会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主动加工的特点(Uleman,Newman,&Moskowitz,1996);存储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对象可以发生整合,且符合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即它具有主动加工存储内容的特性(Shen et al.,2015;Z.Gao,Gao,Tang,Shui,&Shen,2015)。笔者据此假设,工作记忆中的社会信息应能获得主动加工。为检验该假设,本研究以大五人格特质描述为基础,生成了社交网络状态内容(暗示/包含特质句子)和朋友印象词(包括描述词和对应的特质词)作为实验材料。实验1和实验2采用错误再认范式,仅要求被试记忆社交网络内容,发现被试可以在没有明确目的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自发地推理出行为者的人格特质,从而错误地认为与暗示特质句子匹配的特质词曾经出现过。实验3采用系列再生范式,在初始记忆项中呈现结构化程度不同的朋友印象描述词,发现被试在检测时“错误”地将描述词对应的特质词选出,且该选择倾向会在人际传递过程中不断放大,表现为正确推理出的特质词数量在代际间不断增加。此外,实验3还发现,朋友印象词的整体结构化程度在代际间不断提高,结构化水平高的社会信息更利于该推理过程的发生。上述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对社会信息存在主动加工,个体可以根据记忆中的行为信息描述自发推论其人格特质,该过程的发生往往是自动且无主观意识的。社会信息在工作记忆加工中会逐渐形成结构化表征,结构化水平高的社会信息存在主动加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