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至1927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历经封建制度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完全形成、民国政府成立与民主思想普及三次重大历史变革,本文依此将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历程分为“萌芽”(1840年-1899年)、“兴盛”(1900年-1911年)、“飞跃”(1912年-1927年)三个阶段,以各个阶段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出现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各阶段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及主要思想特点。并通过对其三次变迁的论述,总结1840年至1927年间中国近代社会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演变的整体特征,从而找出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规律性的因素。
1840年,帝国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千年的国门,旧的政治体制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开始逐步崩溃,以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及维新派意识到占中国人口半数的妇女的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开始提倡以“贤妻良母”为培养目的和教育内容的女子职业教育,即侧重于“母职”的培养,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由此萌发。
随着1900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正式形成,以家庭为主的女子职业教育观已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转而被“实用主义”、“经济强国”为主旨的一种新式教育思想所替代,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行动,女子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繁荣期。无论是康梁的“贤妻良母”,还是张謇的“实业救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挽救腐朽的清政权,带有较明显的封建色彩。
1912年-1927年,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民主平等观念的宣传更为深入,女子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男女平权”的观念逐步为全社会所认同,胡适、蔡元培、黄炎培等人在教育宗旨、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对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主张,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性变革,将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从“国”转至女“人”自身。
纵观这八十余年,女子职业教育思想虽历经三次变迁,但它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社会而自存,它的变革与社会各因素息息相关,受到当时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主流思潮和社会风俗的约束,发展虽缓慢甚至有回流现象,但从整体上看呈上升趋势。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梳理工作,分析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三次变迁的动因及演变特征,总结其发展规律,为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性研究工作做一个较好的补充。